1955年,周总理突遇空难险境,毛主席智施奇策,助他万隆破局扬威

2025-08-10 12:24:39 101

1955年4月11日的傍晚,一则惊天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般击中了新中国的领导核心。印度航空公司执飞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在印尼上空骤然遭遇灾难。晚上6点11分左右,飞机右翼发动机突发火情,随后便坠入海中。机上包括11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在内的所有人员,未能幸免于难,全部罹难。

罹难乘客中,有八位是计划前往万隆参加会议的中国外交代表团成员。其中包含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记者沈建图、杜宏、李平、郝凤格,外交部新闻司干部李肇基,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钟步云,以及外贸部干部石志昂。他们本肩负着重要的外交使命,却不幸踏上了这趟不归的航班。

此次空难绝非偶然。调查很快揭示,这并非一起简单的航空事故。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恐怖袭击,其矛头直指当时计划乘坐该航班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也就是周恩来总理。然而,万幸的是,周恩来总理最终并未登上这架死亡航班。他的临时行程调整,使其与这场劫难擦肩而过,为接下来的外交博弈留下了至关重要的转圜余地。

外交征途中的伏击

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彼时,冷战格局已然形成,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施加了重重封锁。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迫切需要在全球舞台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空间,拓展外交渠道。同时,亚非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这为中国带来了希望,预示着团结进步将成为新的世界潮流。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活动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迅速获得了众多亚非国家的认同和拥护。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意识到,应抓住这次成功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拓宽新中国的外交影响力。毛主席对此深表赞同。面对国际上的封锁与孤立,中国不能重蹈闭关锁国的旧辙,必须积极“走出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其他亚非国家也怀有相似的愿景,他们深知,若不团结一致,便可能永远沦为大国博弈中的傀儡。正是在这样的共同愿望下,1955年,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这五个国家共同发起号召,决定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一场意义非凡的亚非国家会议。中国也应邀出席。

这次万隆会议汇聚了29个国家的代表。然而,摆在中国面前的局面颇为严峻:当时,中国仅与其中6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更具挑战性的是,在其余23个国家中,有数个甚至仍将外交关系维系在台湾当局名下。周恩来总理深知,如果他能亲率外交代表团出席会议,必将有力扭转新中国在外交上的劣势,促使更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联系。

这无疑将是对台湾当局长期苦心经营的外交格局的沉重打击,也将间接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从任何角度来看,出席万隆会议都势在必行。然而,大洋彼岸的蒋介石坐不住了。他始终怀揣着“反攻大陆”的幻想,眼见新中国步履稳健地发展,他的内心便愈发焦灼。因此,他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破坏这次会议。美国与蒋介石持有相同的立场,他们对新中国的红色政权心存敌意,更惧怕亚非国家实现真正的联合。鉴于此,即将召开的万隆会议,注定会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

香港机场的阴影

在如此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毅然决定启程。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现实难题:新中国刚刚成立,技术基础薄弱,尚未拥有可以执行远程飞行的飞机。周总理若想前往万隆,必须首先抵达香港机场,在那里转乘由印度方面提供的飞机。原定周总理乘坐的,正是印度航空公司旗下的“克什米尔公主号”。这架飞机在当时印度航空公司的机队中,无疑是性能最为优越的机型之一。为了完成此次意义重大的任务,“克什米尔公主号”被临时指定为周总理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专用飞机。

然而,想到漫长的航程,特别是需要经过香港这样的敏感地区,周总理心中始终存有不安。他深知,敌人极有可能在飞机上动手脚。毕竟,周总理曾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对于国民党的各种手段,他再清楚不过了。为了严密防范可能的袭击,周恩来总理特意做出了周密的部署:在出发前几天,香港机场的航班仍照常起降,包括“克什米尔公主号”在内。只有在正式出发的那一天,这架飞机才被启用为专机,旨在最大限度地避免引起敌特分子的注意。同时,印度方面也对相关消息进行了严格保密,力求万无一失。

然而,即便如此千防万防,特务们还是找到了可乘之机。当万隆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传到台湾,那边的情报部门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得知周恩来总理将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往印度尼西亚。于是,一个阴险的计划迅速被敲定:通过在飞机上安装炸弹的方式,实施对周恩来总理的刺杀。

然而,香港机场的安保措施异常严格,由台湾特务机构培训的刺客很难混入机场内部。试想,一个陌生人若突然在机场这种敏感区域出现,无异于明目张胆地告诉当地警方,自己是犯罪嫌疑人。台湾方面绞尽脑汁,最终想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主意:既然自己的特工难以渗透,那就用重金收买机场内部的员工,让他们代为执行这项任务。

经过对众多机场员工资料的缜密分析,台湾特务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一个名叫周驹的年轻人身上。当时,周驹约20来岁,在香港机场担任清洁工。他家境贫寒,父亲嗜赌如命,欠下了巨额债务。更重要的是,周驹的社会关系极其简单,由于性格内向,他几乎没有朋友,与机场同事的交流也极少,是一个在人群中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

这种人,被台湾特务认为是最适合执行暗杀任务的对象。很快,台湾方面的特务便秘密地找到了周驹。起初,周驹得知要刺杀新中国的领导人时,吓得魂飞魄散,怎么都不愿意。但他很快就屈服了,因为台湾特务承诺,只要他完成这件事情,就能获得50万的巨额赏金。这笔钱对于在机场当清洁工的周驹来说,是他一辈子也赚不到的数字。为了这笔钱,他决定铤而走险,赌上自己的人生。

1955年4月11日,悲剧发生当天,“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抵达香港机场停留。就在这时,周驹带着他的清洁工具,看似平常地登上了飞机。清扫飞机本身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内容,因此,没有任何人对他产生怀疑。然而,在他的工具箱中,周驹秘密藏匿了一管特殊的“牙膏”。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牙膏,而是一颗被巧妙伪装成牙膏形状的定时炸弹。周驹在飞机内部巡视了几圈,确认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后,便按照预定计划,将这枚定时炸弹隐秘地藏在了飞机右侧的一个角落。

果然,正如台湾方面所预料的那样,当飞机载着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飞到半空中时,预设的炸弹猛然炸响。台湾方面在第一时间便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所谓“周总理客机坠毁”的新闻。随后,莫斯科、纽约等地的报纸,也都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间,全球哗然。然而,台湾方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周恩来总理并不在这架飞机上。

金蝉脱壳的妙计

周恩来总理的缺席,并非偶然。就在飞机出发前夕,他接到了缅甸总理吴努的诚挚邀请。经过深思熟虑,周总理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先行前往缅甸仰光进行访问,以便在亚非会议召开前,与缅甸总理就相关前期事项进行定夺。正是这一临时的行程调整,使周恩来总理侥幸避开了这场针对他的致命袭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新华社记者沈建图、杜宏、李平、郝凤格,外交部新闻司干部李肇基,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钟步云,外贸部干部石志昂,因工作需要,依旧按原计划先飞往万隆。不幸的是,他们踏上的,正是一趟夺人性命的死亡航班。

“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的消息传遍全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震惊。香港警方迅速对此案展开调查。很快,警方的目标便锁定了周驹。然而,周驹心知自己已犯下弥天大罪,因此,在警方展开抓捕之前,他已经抢先一步,借助于特务的帮助,成功逃到了台湾。

这次事件,无疑在许多中方代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不少人都开始劝说周恩来总理,既然遭遇了如此危险的袭击,便不宜再前往参加会议,以免特务们再次下手。然而,这些阴暗的手段,丝毫未能动摇周恩来总理的决心。他坚定地认为,越是这种时候,才越应该前往。他指出,如果我们因为飞机失事便畏首畏尾,那将来在外交场合,中国又如何能立足发言?

毛主席在第一时间便得知了“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的消息。当确认周恩来总理安然无恙时,毛主席才勉强松了一口气。然而,即便总理幸免于难,中国也失去了八位宝贵的外交人员,这份血海深仇,绝不能被遗忘。毛主席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才能确保周恩来总理接下来的行程安全?

周恩来总理的这趟行程已经暴露,特务们既然得知他安然无恙,必定还会留有后手。看来,一场与特务的斗智斗勇不可避免。不久,周恩来总理收到了从北京发来的加急电报,正是毛主席传来的指示。毛主席经过缜密思考之后,为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周全的计划。

当时,由于要先行前往缅甸访问,周恩来总理正在昆明停留。毛主席的计划是,让周恩来总理立即向印度再包租一架专机,秘密地飞往缅甸仰光。与此同时,对外则放出虚假消息。在所有工作人员的配合下,要制造出周恩来总理仍然留在昆明的假象。

之所以如此部署,正是利用了特务的心理。特务们虽然知道周恩来总理没事,但他们肯定会认为,经历了飞机失事这样的大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会对参加会议一事产生犹豫,甚至可能取消行程。因此,毛主席的计划就是让特务们相信,周恩来总理已经不打算参加万隆会议了。

这样一来,特务们就会误以为,即便没有成功刺杀周恩来总理,但也已经达到了破坏会议的目的。再加上根据假消息,周恩来总理仍在国内,特务们没有下手的机会,因此,他们便会暂时偃旗息鼓,放松警惕。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时,周恩来总理已经乘坐秘密专机前往缅甸仰光,自然可以平安无事地抵达。

于是,周恩来总理严格执行了毛主席的这个计划,果然成功瞒过了特务的眼睛,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金蝉脱壳”。就这样,1955年4月18日,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带领下,如期出现在了万众瞩目的万隆会议会场。

当周恩来总理的身影出现在会议现场时,在场有人惊愕不已,有人则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因为在此之前,全世界都在猜测,经历如此险境之后,周恩来总理是否还敢前来。而周恩来总理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不仅敢来,而且是抱着让亚非国家大团结的雄心壮志而来。即便敌特搞破坏,也丝毫无法动摇中国的信心。

云端上的风采

当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参与万隆会议的,虽然都是处在贫弱之中的亚非国家,但各国之间依然存在严重的分歧。有人倾向于苏联,有人则亲近美国;有人渴望稳定,有人则寻求突破。因此,会议刚一开始没多久,会场内便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就在这混乱的局面中,周恩来总理挺身而出,他用掷地有声的话语说道:“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句话瞬间得到了在场所有亚非国家领导人的广泛认同。随后,在4月19日,周恩来总理又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求同存异”。这两场发言,使周恩来总理成为会议上无可争议的焦点人物,也为亚非国家指明了未来外交的方向。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不可磨灭的成就。正是从万隆会议开始,中国的国际形象开始稳步提升。过去,中国在许多国家的心目中,往往是一个落后且被误解的形象。然而,在亲身接触周恩来总理后,许多国家的代表才真正意识到,中国人是充满智慧的。

即便几十年过去,那些曾经参与过万隆会议的代表们,都还清晰地记得周恩来总理的风采。这位来自中国的外交官,以其出色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智慧,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是最忙碌的人,连睡眠时间都被压缩到了最短。根据资料显示,在短短的几天里,周恩来总理已经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并同时出席了15次宴会活动。周恩来总理之所以如此忙碌,正是为了向世界全面展现新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在周恩来总理的斡旋之下,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当局解除了外交往来,与此同时,与新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合作关系。可以说,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中国从亚洲走向国际舞台的敲门砖。在此次会议之后,周恩来总理成为了中国外交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此后,他又多次出席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不懈奔走。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美国政治家基辛格曾评价他为“我所见到的,真正非凡的人物”。

而确保这一切的顺利进行,除了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空中护航者。新中国早期,由于缺乏远程飞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往往需要租借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这种方式在安全方面很难得到完全保障,也给敌特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从空军中选调优秀的飞行员到民航工作,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专机队伍。

25岁的张瑞霭,曾任第三野战军第28军某部教导员,1949年进入哈尔滨航校学习飞行。他正是被周总理亲自点名调往民航的精英之一。张瑞霭被任命为新中国民航第一个飞行大队的队长,并同时担任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首长的专机机长,由此开启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专机飞行任务。他回忆,总理曾提议:“我不能老坐外国人驾驶的飞机,我们也成立了空军,为什么不从空军里面找一个优秀的飞行员来飞专机呢?”

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目睹了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的忙碌工作后,提出要赠送一架专机给周恩来总理。当年7月,一架全新的伊尔-14型飞机出厂,苏联政府按照约定将其赠送给中国。张瑞霭受命对这架编号为600(后为防止敌特破坏,改为678)的专机进行试飞。他在空中飞行了将近一个小时,落地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前来,张瑞霭向总理敬礼并报告:“总理这个飞机我上去飞了,飞机质量很好、设备也很好,请总理上飞机参观。”总理欣然同意。这架伊尔-14专机配备了两个额外油箱,能够多载800公斤燃油,并装有两部发动机以增加飞行高度;客舱内还设有办公桌和绿色丝绒大沙发。

1959年,随着中国外交事务日益扩大,国家从苏联购进了性能更先进的伊尔-18型飞机,它的油箱更大,飞行高度更高,内部空间也比伊尔-14大得多,成为周总理第二架用于远航飞行的专机,编号为208。周恩来总理一生中乘坐最多的就是这两架编号分别为678的伊尔-14和208的伊尔-18飞机。总理对飞行速度情有独钟,曾对张瑞霭说:“飞机速度快、节省时间,办事效率高。”总理在乘坐飞机时从不休息也不睡觉,无论航程远近。

然而,飞机在当时仍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交通工具。1969年9月3日傍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因病去世。当晚,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乘坐专机,由张瑞霭驾驶,前往越南首都河内参加葬礼。张瑞霭回忆,在告别胡志明主席遗体时,总理哭得很厉害,因为两人关系非常深厚。吊唁结束后,总理叮嘱机组成员当天返回。尽管报告显示从河内到南宁航线上有大面积雷雨云,夜间能见度极差,不适合起飞,但考虑到国内形势,周总理在仔细询问情况后,仍坚持要走。机组成员紧急磋商并向国内汇报后,决定冒险起飞。

起飞后约半小时,飞机便进入了雷雨区。整个航线被雷雨包围,乌云翻滚,巨雷轰鸣,一道道闪电如同利剑般劈向驾驶舱。飞机在强大的气流中剧烈颠簸,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孤舟。张瑞霭描述当时的情景:“雷雨、闪电围着飞机,也很危险,威胁飞机的安全。怎么飞呢?上也看不清楚,左右都看不清楚,像夜间一样,打雷、闪电,飞机像被斧头劈的感觉。”在驾驶舱内,张瑞霭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心情极度紧张。总理卫士张树英想去提醒机长注意,却被总理制止:“不要,你不要去干扰张局长,他会有办法的,他有经验。”经过大约半小时的东绕西突,机组人员使出浑身解数,终于飞越了雷雨区。

然而危险并未完全解除。当他们即将到达南宁机场时,又接到报告,南宁也急降暴雨,能见度不足一公里,降落十分困难。张瑞霭再次出汗,衣服又湿透了。飞机需要落地加油才能继续飞行,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冒险降落。机场跑道积水很深,如果飞机偏离跑道,或刹不住闸,后果不堪设想。机组人员借助机场助航灯光和机上雷达设备寻找跑道。张瑞霭沉着冷静地告诉机场:“你们准备好消防车、救护车,所有的灯光都打开。”在滑跑过程中,雨势更大,跑道灯光模糊不清。机组人员紧张而严密配合,飞机终于在跑道上慢慢停了下来。飞机刚停稳,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驾驶舱,向机组成员表示慰问:“谢谢你们,辛苦了,我下去就忙了,下面还要迎接我,还有事。飞得不错,我坐你们的飞机很放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很放心、信任你们。”

1965年5月,208号专机奉命执行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尼亚的专机任务。这是中国飞机首次远航非洲,任务异常艰巨,途中需经过巴基斯坦、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12个国家,行程超过4万公里,要飞越高山、沙漠,并穿过赤道抵达南半球。尽管面对如此长途远行,机组成员多少有些担忧,但周恩来总理登机后,首先来到驾驶舱内,同每位机组成员一一握手。他亲切地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航飞得最远的一次,我们一定要飞出去,我跟你们一起来实践!”总理的鼓励,极大地增强了机组成员完成远航任务的决心。

万里长征的空中序章

可以说,无论是面对敌特的阴谋刺杀,还是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周恩来总理及其团队都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从“克什米尔公主号”的劫难中“金蝉脱壳”,到驾驶中国自己的飞机万里远航,每一次挑战都成为新中国外交前进的注脚。在周恩来总理的带领下,新中国不仅突破了西方世界的重重封锁,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尊重和认同,为未来的大国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