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避雷博主”竟是旅行社托儿?这届游客被坑出新高度

2025-07-29 09:46:44 68

"避雷攻略看了100篇,结果自己踩了最大的雷!"最近一位山东游客的遭遇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他跟着小红书"避雷博主"推荐的旅行社出游,却被导游临时替换景点、强制消费。这看似荒诞的剧情背后,藏着怎样的消费陷阱?

"避雷帖"成最新宰客工具

北京市文化市场执法总队最新公布的案例显示,某些旅行社正在用"反向种草"的新套路收割游客。他们伪装成资深旅行达人,先发布看似客观的"踩坑实录",继而话锋一转推荐"亲测可靠"的旅行社。就像案例中的郑先生,被"故宫国博都能约"的承诺吸引,最终却被替换成冷门景点。

更讽刺的是,这些号称"教你避雷"的博主,实则是旅行社豢养的"托儿"。他们深谙用户心理:比起直白的广告,人们更相信自己搜索到的"真实评价"。于是精心设计话术,把营销文案伪装成用户自发分享,诱导消费者进入私域交易闭环。

旅游诈骗的三大新特征

第一,苦情戏码博信任。从过去吹嘘"零差评",变成现在先自曝行业黑幕,再扮演"良心发现者"角色。有位从业者透露:"我们要求写手必须先用300字吐槽行业乱象,这样推荐产品时才显得可信。"

第二,跨平台引流规避监管。在小红书种草、微信成交、支付宝收款,形成执法盲区。有受害者表示:"转账时对方特意备注'朋友借款',事后维权连交易凭证都拿不出。"

第三,真假信息混杂难辨。虚假点评会刻意加入真实细节,比如准确的地铁出口、餐馆人均消费等。北京朝阳区某旅行社负责人承认:"我们专门雇人采集真实游记数据,用来给软文'打底'。"

三招识破"戏精旅行社"

首先警惕"二极管式"内容。真正的旅行分享会有优缺点分析,而软文往往走向极端——要么全盘否定竞品,要么把推荐对象夸得毫无瑕疵。

其次查看账号历史痕迹。职业托儿的账号通常有两种特征:要么是刚注册的新号,要么突然从美妆转型旅游。不妨点开博主首页,看内容是否垂直持续。

最重要的是守住交易底线。无论对方如何承诺,都要坚持通过正规平台下单。北京市文旅局提醒:"凡要求私下转账的,99%是骗局。"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守门人。记住:所有未经思考的信任,都是给骗子准备的礼物。当你下次再看到那些声泪俱下的"避雷攻略"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眼泪,到底为谁而流?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