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加征600%关税?章家敦又跳出来叫板,网友笑称他是在帮张维为干活?
2025-11-24 22:16:54 71
TikTok被封之后,美国用户集体涌进小红书这件事,没人提前料到。
没人想到一个社交软件的下架,会变成一扇窗户——美国普通人第一次不是通过CNN或福克斯,而是直接点进中国人的日常动态,看他们晒工资条、拍菜市场、录地铁通勤、讨论医保报销比例。
他们管自己叫“TikTok难民”,这个称呼带着自嘲,也带着一种真实的流离感;几百万人靠着AI翻译在中文社区里摸索,像闯入一个信号混乱但内容爆炸的平行宇宙。
他们最先注意到的是钱。
不是宏观GDP,不是贸易逆差,不是战略竞争,就是最具体、最赤裸裸的账单——一顿饭多少钱,一次看病花多少,买房压力有多大,上大学要付多少学费。
一个美国用户把自己和朋友的生活开销拉成表格,一条条对下来,越看越坐不住。
在中国,普通人在街边吃碗牛肉面,15块钱能吃饱;买件基础款T恤,30块不到;打车10公里,大概25块。
这些数字本身不稀奇,但放在美国语境里,瞬间变得刺眼。
更让他们错愕的是医疗。
在美国,叫一次救护车,账单动辄3000美元起跳,而且很多保险根本不覆盖。
这不是极端案例,是常态。
有人骨折叫了救护车,结果收到账单比手术费还高。
而在中国,救护车费用低到几乎可以忽略,基础医保覆盖全国95%以上人口,住院能报70%以上——这些不是政策文件里的空话,是小红书上普通人随手拍的缴费单截图。
他们开始反复问:这是真的吗?是不是只针对本地人?是不是有隐藏条件?
没人能立刻回答,但越来越多的帖子用事实回应:一个在杭州工作的程序员晒出自己全家的医保缴费记录;一个成都宝妈上传孩子接种疫苗的免费凭证;一个深圳打工者贴出自己住院7天、自付不到800块的明细。
这些内容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意识形态包装,就是赤裸裸的“花了多少钱”“报销了多少”“剩下多少要自己掏”。
美国用户看得目瞪口呆,因为这和他们从小接受的“中国医疗落后”“全民医保不可能”完全对不上。
住房问题更让他们沉默。
小红书上有人整理数据: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90%。
这不是专家报告,是统计局公开数字,但美国年轻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这个数字的分量。
在美国,30岁以下人群的住房自有率不到40%,很多人毕业十年还在租房,房租占收入一半以上是常态。
他们翻到中国二三线城市年轻人的帖子,发现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和父母一起凑首付买房,月供3000到5000,工资七八千,日子不算宽裕,但至少不用年年涨租、看房东脸色。
教育成本更是碾压级的对比。
中国公立大学一年学费普遍在5000到8000人民币之间,顶尖高校也就一万多。
这还不算各种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渠道。
而美国私立大学一年学费动辄6万到8万美元,加上住宿生活费,总成本轻松突破10万。
很多学生毕业背负十几万美元债务,工作十年都还不清。
一位美国用户在小红书评论区写道:“我在中国读四年大学,花的钱可能还没我在美国读一年社区学院多。”
底下有人回:“你没算错,是真的。”
这些细节堆叠起来,无意中让一个曾被全网嘲笑的理论重新浮出水面——“陈平不等式”。
物理学家陈平早年提出:在中国月入2000元人民币,生活质量可能高于在美国月入3000美元。
当时这话被当作笑话传遍中文互联网,无数人嘲讽他“活在平行宇宙”“脱离现实”。
但现在,小红书上的美国用户用自己眼睛看到的、用AI翻译磕磕绊绊读到的内容,开始觉得这话没那么荒谬。
他们不是说中国一切都好,而是发现:在核心民生领域,中国普通人的确拥有某种“基础保障型舒适”——不是奢侈,不是自由,而是一种确定性:知道看病不会破产,知道读书不会负债,知道努力工作大概率能安家。
这种确定性,在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了奢侈品。
但真正让他们震撼的,还不只是便宜。
他们很快注意到,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远超预期。
有人拍上海地铁:干净、准时、空调足、换乘方便,高峰期人挤人但秩序井然。
有人录深圳地铁新线:全自动无人驾驶,车厢静音,屏幕实时显示到站信息。
有人对比纽约地铁:锈迹斑斑、老鼠横行、列车晚点成常态、夏天没空调、冬天暖气不足。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差异。
他们开始问:为什么中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建成如此庞大的现代交通网?为什么连三四线城市都有地铁规划?为什么公交、地铁、共享单车能无缝衔接?
答案指向一个词:“内卷”。
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早就被用烂了,但美国用户第一次理解它的双重性——内卷不仅是职场压榨、加班文化,它同时也是一种极端市场竞争下的效率爆发。
他们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现中国有超过200家电动车企,从比亚迪、蔚来、小鹏到哪吒、零跑、极氪,每一家都在疯狂推新品、压价格、卷技术。
2025年,一辆续航600公里、带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驾的国产电车,售价可以压到15万人民币以内。
在美国,同样配置的电动车起步价至少4万美元,还经常缺货、交付慢、售后难。
他们意识到:中国的“内卷”把企业逼到极限,消费者反而成了最大受益者。
企业不敢涨价,只能靠规模和效率活下来;技术迭代快到让人眼花,今天发布的新功能,下个月就被对手抄走并优化。
这种竞争残酷吗?当然残酷。
大量企业倒闭,员工压力巨大,资源浪费也不少。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2025年多次表态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行业整合。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内卷确实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消费红利。
美国用户开始在小红书上晒对比图:中国外卖30分钟送达,配送费3块钱;美国DoorDash动辄50分钟,配送费+服务费+小费加起来超过餐费。
中国快递次日达是标配,偏远地区三天到;美国普通快递一周起,加急贵得离谱。
他们不是在吹捧中国制度,而是在记录一种反差:一个被西方长期定义为“威权”“低效”“落后”的国家,其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和成本控制,竟然全面碾压所谓“自由世界灯塔”。
这种认知冲击,比任何宣传都有效。
而就在普通美国人沉浸在这种“现实震撼”中时,另一群人——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还在重复几十年前的剧本。
章家敦就是典型。
这位靠预测“中国崩溃”成名的学者,从1990年代就开始宣称中国即将瓦解。
1996年,他作为“专家”受到李登辉高规格接待,此后几十年,无论中国经济增长多快、基建多强、科技多猛,他始终坚持“崩溃论”。
2025年,他再次公开建议:美国应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600%关税。
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的。
就在一个月前,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在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美国不如试试对中国商品加征600%关税,看看最后谁先喝西北风。”
张维为的意思很明确:美国经济深度依赖中国制造,从日用品到工业零件,从电子产品到药品原料,断链成本巨大。
极限脱钩只会反噬自身。
结果章家敦几乎原封不动地“执行”了这个提议。
网络瞬间炸锅。
有人调侃:“章家敦是不是潜伏在张维为的粉丝群?”“这是不是行为艺术?”“他是不是收到了组织的新任务?”
这当然不是真的任务,但巧合到荒诞。
更荒诞的是,章家敦这类人的观点,在2025年已经彻底边缘化。
连美国主流智库都承认中国是“系统性竞争对手”而非“即将崩溃的纸老虎”。
华尔街更清楚:剥离中国供应链,等于自断经脉。
但章家敦还在重复1990年代的话术,仿佛时间从未流逝。
他的听众越来越少,除了少数意识形态极端派,没人再把他当回事。
他的书卖不动,演讲没人请,社交媒体互动寥寥。
曾经的“中国通”,如今成了互联网上的梗图素材。
这种落差本身就说明问题。
当普通美国人通过小红书看到真实的中国生活,当跨国企业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承认“无法离开中国市场”,当美国农民抗议关税导致大豆卖不出去——章家敦式的叙事早已崩塌。
不是被反驳崩塌的,而是被现实碾碎的。
小红书上的“TikTok难民”不会写论文,不会做模型,但他们用眼睛看、用钱包投票。
他们发现:中国不是天堂,但也不是地狱;不是完美,但某些方面确实比美国更“宜居”。
这种认知不是被灌输的,是在对比中自然形成的。
他们不是在赞美体制,而是在计算成本。
一个美国护士在小红书发帖:“我在加州医院工作,年薪8万,税后6万,房租2500,车贷600,保险500,孩子托儿费1800,一个月剩不下2000。
我在中国同行的朋友,月薪1万人民币,房租1500,孩子上公立幼儿园免费,医保覆盖全家,还能存下3000。”
她没说谁更好,只是列数字。
数字自己会说话。
另一个大学生对比学费:“我在NYU读大二,已负债9万美元。
我表弟在武汉读大三,四年总花费不到5万人民币,还有奖学金。”
没有情绪渲染,只有事实陈列。
正是这种“去情绪化”的记录,反而最具冲击力。
因为它们无法被轻易归类为“宣传”或“洗脑”。
这是普通人的账本,不是国家的广告。
而这些账本,正在悄悄改写西方对中国的想象。
不是通过外交声明,不是通过媒体辩论,而是通过一场意外的技术迁移——TikTok被封,用户流亡小红书,撞见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完美,有内卷、有压力、有不公平,但它提供了某种基础层面的确定性:你能负担基本生活,你能获得基础保障,你能通过努力看到一点希望。
在美国,这种确定性正在消失。
通胀高企,医保天价,房租压垮年轻人,大学文凭变成负债凭证。
而与此同时,政治精英还在争论要不要给富人减税,要不要继续对中国加关税,要不要削减社会福利。
普通人越来越觉得:自己活在一个系统性失灵的社会里。
而小红书上的中国日常,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种失灵。
不是说中国没有问题——当然有,而且不少。
但问题的性质和层面不同。
中国的问题往往是“如何更好”,而美国的问题正在变成“如何活下去”。
这种根本差异,被几百万人用AI翻译一点点拼凑出来。
他们不是专家,不需要立场,他们只关心:一顿饭多少钱?看病会不会破产?租房会不会被赶?孩子上学贵不贵?
当这些问题在中国得到相对肯定的答案,而在美国越来越难回答时,观念的松动就发生了。
不是意识形态的转向,而是生存理性的重估。
没人号召他们“学习中国模式”,但他们开始问:“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些?”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颠覆。
因为一旦开始问“为什么”,就意味着默认“它确实存在”。
而存在,就无法被简单否定。
TikTok禁令的初衷,可能是遏制中国影响力;结果却让美国群众亲手撕开了信息茧房的一角。
他们看到的不是宣传画里的中国,而是普通人晒工资、晒账单、晒日常的中国。
这种中国,没法用“威权”“监控”“压迫”几个词概括。
它复杂、矛盾、充满张力,但同时又具体、真实、可触摸。
一个美国用户写道:“我以为中国人都在抱怨,结果他们很多人在晒‘今天又省了20块’。”
另一个说:“我以为他们买不起车,结果他们在讨论电车续航和智驾功能。”
还有一个说:“我以为医保是奢侈品,结果他们连拔牙都能报销。”
这些碎片拼起来,不是完美的乌托邦,但也不是西方叙事中的“黑暗帝国”。
它就是一个国家,努力让普通人活得不那么难。
这种努力,不一定成功,但看得见。
而美国,正在失去这种能力。
不是没人努力,而是系统性地失能。
医疗被保险和药企绑架,教育被资本化,住房被金融化,基础服务被私有化推高成本。
普通人陷在系统里,越挣扎越沉。
中国当然也有资本、也有不公、也有焦虑,但它保留了某种“底线思维”——不管怎么市场化,基本民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
这个底线,成了普通人最后的缓冲垫。
小红书上的美国用户未必理解这个逻辑,但他们感受到了结果。
他们看到中国年轻人抱怨“内卷”,但同时也享受“内卷”带来的低价和便利;他们看到中国人焦虑房价,但至少大部分人有房住;他们看到中国人吐槽医疗排队,但至少不会因为一次救护车破产。
这种“有抱怨但有保障”的状态,和美国“有自由但无保障”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不是说自由不重要,而是当自由无法兑换成基本生存保障时,它的价值就被稀释了。
2025年的美国,正面临这种价值稀释。
而中国,至少在民生层面,守住了某种底线。
这不是意识形态胜利,而是治理能力的体现。
小红书上的“TikTok难民”不会用这个词,但他们用脚投票——他们不愿意回TikTok了,因为小红书让他们看到了更真实、更具体的生活参照系。
他们不是在选择国家,而是在比较生活。
这种比较,正在悄然改变全球认知的底层结构。
不是靠宣传,不是靠辩论,而是靠无数个普通人晒出的账单、照片、视频。
这些内容没有宏大口号,只有柴米油盐。
但正是柴米油盐,最能击穿偏见。
章家敦们还在喊“崩溃”,但崩溃的其实是他们的叙事框架。
现实已经跑得太远,他们追不上了。
而普通美国人,正通过AI翻译,在小红书里一点一点重建对中国的理解。
这种理解可能片面,可能情绪化,可能不全面,但它真实。
真实,就足够有力。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
1.经常乘坐高铁、飞机的小伙伴,充电宝这两个参数需要特别注意!
- 1

- 经常乘坐高铁、飞机的小伙伴,充电宝这两个参数需要特别注意!
- 2025-07-20
- 1
-
2.41部族对以宣战了?7月20日,朱拉尼出逃事件传来最新消息
- 2

- 41部族对以宣战了?7月20日,朱拉尼出逃事件传来最新消息
- 2025-07-26
- 2
-
3.马德鲁加畅谈中国行:很激烈!加盟泰山有深思熟虑
- 3

- 马德鲁加畅谈中国行:很激烈!加盟泰山有深思熟虑
- 2025-07-03
- 3
-
4.邓达克主场迎战斯莱戈,防守考验与历史优势并存
- 4

- 邓达克主场迎战斯莱戈,防守考验与历史优势并存
- 2025-07-29
- 4
-
5.俞灏明王晓晨甜蜜秀恩爱,两人海外度假对镜自拍,王晓晨下巴成亮
- 5

- 俞灏明王晓晨甜蜜秀恩爱,两人海外度假对镜自拍,王晓晨下巴成亮
- 2025-08-19
- 5
-
6.女篮双杀新西兰,50分大胜后再取28分!U19中国队两战净胜
- 6

- 女篮双杀新西兰,50分大胜后再取28分!U19中国队两战净胜
- 2025-07-05
- 6
-
7.福林暴涨!福林的强势还能维持多久?
- 7

- 福林暴涨!福林的强势还能维持多久?
- 2025-07-14
- 7
-
8.中国男篮大胜日本,徐杰单节爆发,赛后回应记者
- 8

- 中国男篮大胜日本,徐杰单节爆发,赛后回应记者
- 2025-08-11
- 8
-
9.庶女安如意,靠金手指空间成宠妃,斗倒后宫众人
- 9

- 庶女安如意,靠金手指空间成宠妃,斗倒后宫众人
- 2025-10-07
- 9
-
10.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糖果季活动57岁张蔷首度带俩女儿走红毯
- 10

- 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糖果季活动57岁张蔷首度带俩女儿走红毯
- 2025-10-08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