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三年,我发现法国人罢工背后的逻辑

2025-11-24 06:14:05 51

我第一次在巴黎闻到罢工的味道。 不是新闻里催泪瓦斯的辛辣。 也不是燃烧垃圾桶的焦糊。 而是一种……停滞的味道。

那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地铁站。 电子显示屏上,一片血红。 所有的线路,后面都跟着一个词:Trafic interrompu (交通中断)。 站台空无一人,只有风从隧道深处吹来,带着一股铁锈和尘土的冷气。 整个巴黎,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我站在那里,有点懵。 手机地图上,所有公共交通的图标都变成了灰色。 去公司的路,平时半小时,现在要步行一个半小时。 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頭: 这日子还怎么过?

我给我的法国同事发信息,语气里全是抱怨。 他回了我一个耸肩的表情包,和一句话: "Bienvenue en France." (欢迎来到法国。)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句话背后,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 它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法国人,理解他们那看似不可理喻的“罢工文化”的大门。 在巴黎待了三年,我发现,罢工在这里不是一场混乱,而是一种秩序。 一种根植于他们血液里的,古老而固执的秩序。

一、罢工是一种“全民运动”,而不是一场“意外”

来法国之前,我对罢工的想象,是愤怒的人群、对峙的警察、混乱的街头。 是一种社会失灵的紧急状态。 来了之后我才发现,我全想错了。 在法国,罢工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或者说,一种周期性的全民运动。

我的房东,一个优雅的法国老太太,她跟我说: “我们不是喜欢罢工,我们是需要罢 ઉ。”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如果你不发出声音,他们就当你不存在。” “他们”,指的是政府,是资本,是一切试图改变他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力量。

法国人的罢工,是“预告制”的。 工会通常会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发布“préavis de grève”(罢工预告)。 然后,新闻、app、广播会铺天盖地的通知你: 哪天,哪个行业的,哪些人,要罢工了。 影响范围有多大,建议大家如何应对。 SNCF(国家铁路公司)的app会提前告诉你,明天只有三分之一的火车会开。 RATP(巴黎公交公司)的网站会挂出告示,哪几条地铁线会彻底停摆。 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进入“罢工模式”。

公司会提前发邮件,通知员工明天可以居家办公。 学校会通知家长,部分老师会罢工,课程可能会取消。 巴黎人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Plan B: 有人翻出尘封已久的自行车,给轮胎打满气。 有人约好和邻居拼车,分摊油费和堵在路上的怒气。 有人干脆就选择在家躺平一天,把罢工当成一个意外的假期。 没有人会真的措手不及。 因为在这里,罢Gong就像天气预报里的暴雨预警。 你知道它要来,你提前准备好雨伞,然后,生活继续。

我记得有一次遇上全国大罢工,几乎所有公共交通都瘫痪了。 那天早上,我看到巴黎街头出现了奇景。 成千上万的人,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成一股人流,默默的走路上班。 没有抱怨,没有愤怒。 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好吧,又来了”的平静。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罢工不是一场意外,它是一种融入了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仪式”。 一种提醒所有人“我们还在这里,我们还有态度”的仪式。

二、历史的惯性:从巴士底狱到共和国广场

想理解法国人为什么这么爱罢工,你得翻开他们的历史书。 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写着两个字:反抗。 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从那一刻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就刻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基因里。 他们从骨子里不相信权威。 他们觉得,权力需要被时时刻刻的监督和挑战,否则就会失控。 而罢工和游行,就是他们挑战权力的最直接,也是最传统的武器。

我的一个历史系的朋友,雅克,他跟我解释: “你看,美国人相信选票,他们觉得四年一次,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法国人不一样。我们觉得,把命运交给别人,哪怕四年,也太久了。” “所以,在两次选举之间,我们就用街道来投票。”

他说“用街道来投票”,这个说法让我印象深刻。 每一次大罢工,通常都会伴随着一场盛大的游行(manifestation)。 游行的起点,往往是共和国广场或者巴士底狱广场,这些充满革命象征的地方。 终点,可能是民族广场,或者某个政府部门。 这不仅仅是一条路线,这是一种历史的重演。 他们在用脚步,重新走一遍祖先走过的路。

我参加过一次养老金改革的游行。 那天的景象,完全颠覆了我对“游行”的认知。 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有穿着校服的中学生。 他们举着各式各样的标语牌,上面写着俏皮又辛辣的口号。 “我的退休金,比你的民意支持率还低。” “老板,想让我工作到64岁?你先活到64岁再说。” 工会的卡车在前面开路,高音喇叭里放着节奏感极强的音乐。 路边还有卖烤肠和啤酒的小摊,香气四溢。 整个队伍不像是在抗议,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一边和朋友聊天。 气氛是轻松的,甚至是欢乐的。

雅克指着人群对我说: “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法国。我们把政治,变成了一场派对。” “我们不是真的想推翻什么,我们只是想让总统先生知道,我们不高兴了。” “这是一种沟通方式。可能有点吵,但很有效。” 从攻占巴士底狱,到巴黎公社,再到1968年的“五月风暴”。 法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由罢工和游行写成的历史。 他们不是在“闹事”,他们是在“践行传统”。 这种深植于血液里的历史惯性,让每一次罢工,都带上了一种神圣的正当性。

三、罢工的逻辑:我让你不方便,你才能听到我说话

很多外国人,包括一开始的我,都无法理解一个问题: 你们罢工,为什么要影响我们普通人? 铁路工人罢工,我们坐不了火车。 公交司机罢工,我们上不了班。 环卫工人罢工,整个巴黎臭气熏天。 这到底是为了争取权利,还是为了绑架社会?

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个叫马丁的地铁司机,他当时正在参加罢工。 我们在一个罢工者聚集的小咖啡馆里聊天。 他喝了一口浓缩咖啡,然后很平静的对我说: “因为,这就是罢工的唯一逻辑。” “如果我们的罢工,只影响我们的老板,你觉得他会在乎吗?” “他不会。他只会等我们耗尽积蓄,然后乖乖回去上班。”

他继续解释: “我们的工作,是公共服务。它的价值,就体现在为所有人提供便利。” “所以,当我们停止提供这种便利时,整个社会才能感受到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让城市停摆,不是为了惩罚你,而是为了让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决策者们看到,这个国家,离了我们,根本无法运转。” “我们制造的‘不方便’,就是我们的筹码。是我们唯一能和政府、和资本家谈判的筹码。”

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我开始理解,罢工的本质,是一种“可见性”的斗争。 一个地铁司机,一个护士,一个教师。 他们平时是沉默的大多数,是维持社会运转的螺丝钉。 他们的辛苦,他们的诉求,很容易被宏大的经济数据和政治口号所淹没。 只有通过罢工,通过制造一种“集体性的麻烦”,他们才能把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 才能迫使整个社会,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审视他们面临的困境。

就像2023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反养老金改革罢工。 政府想把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对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比如建筑工人、清洁工,多工作两年,意味着身体的巨大透支。 他们觉得,这是在用他们的晚年健康,去填补国家的财政窟窿。 所以他们走上街头。 他们用停运的火车和堆积的垃圾告诉所有人: “你们享受的岁月静好,是我们这些人在负重前行。现在,我们快扛不住了。” 这是一种残酷的沟通方式,但或许,也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四、捍卫“生活”,而不仅仅是“工资”

很多人以为,法国人罢工,就是为了钱。 为了涨工资,为了多点奖金。 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巴黎待久了,你会发现,法国人罢Gong,更多时候是为了捍卫一种叫“生活品质”(qualité de vie)的东西。 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比金钱重要得多。

什么是“生活品质”? 是每年五周的带薪年假,雷打不动。 是每周35小时的工作制,到点就下班,绝不加班。 是中午一个半小时的午餐时间,可以从容的吃一顿三道菜的午餐,再喝杯咖啡。 是晚上和周末,完全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断联权”。 是能够准时退休,去乡下种花、养狗、享受阳光的权利。 这些,在法国人看来,不是福利,而是人权。 是他们祖祖辈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罢工,斗争来的成果。 神圣不可侵犯。

任何试图触碰这些权利的改革,都会引发剧烈的反弹。 比如前几年,法国国铁(SNCF)改革,试图取消新入职员工的“铁路工人身份”(statut de cheminot)。 这个身份,意味着终身雇佣、提前退休、家属享受乘车优惠等一系列保障。 在政府看来,这是陈旧的、僵化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特权。 但在铁路工人看来,这是他们几代人坚守岗位的尊严和保障。 于是,法国上演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铁路罢工。 连续三个月,每五天罢工两天。 整个法国的交通被搅得天翻地覆。 最后,改革方案虽然强行通过了,但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

我楼下的面包店老板,皮埃尔,他不是铁路工人,但他支持那次罢工。 我问他为什么,罢工让他生意都变差了。 他擦着手上的面粉,说: “今天,他们能拿走铁路工人的权利。明天,他们就能拿走我们面包师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防线上的一块砖。如果有一块松动了,整个墙都会倒塌。” “我们罢工,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让他们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像机器一样的工作。” 这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是理解法国罢工文化的另一个关键。 他们觉得,一个人的权利被侵犯,就是所有人的权利受到了威胁。 所以,他们愿意为了一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群体的利益,而承受暂时的不便。

五、罢工的“经济账”:一种全民参与的社会博弈

你可能会问,罢工这么折腾,法国经济不会垮掉吗? 这笔经济账,法国人自己算的比谁都清楚。 罢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成本的。 对于罢工者自己,罢工期间是没有工资的。 工会会提供一些微薄的补贴,但远远不够。 所以,每一次长时间的罢工,对参与者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 我认识的一个教师朋友,参加了两个月的罢工后,不得不靠父母的接济生活。 她说:“就像一场战争,总要有人付出代价。”

对于企业和国家,罢工的损失更是惊人。 根据不同的研究,一次全国性的罢工,每天给法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数亿欧元。 交通中断、生产停滞、游客减少、商店关门…… 整个社会都在为这场博弈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这么做? 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法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公共服务,比如医疗、教育、交通、能源,不应该完全被市场逻辑所主导。 它们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民福祉的基石,是“非卖品”。 他们担心,一旦这些领域过度私有化、市场化,就会变成资本家牟利的工具。 穷人将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坐不起车。 所以,很多罢工,都是为了反对公共服务的私有化改革。 他们宁愿承受罢工带来的短期经济损失,也要捍卫他们心中那个“更公平”的社会模型。

这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社会博弈。 政府想用改革来削减赤字,提高效率。 民众想用罢工来保住福利,捍卫生活。 双方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不断的拉扯、谈判、妥协。 罢工,就是这个过程中,民众手中最重的那个砝码。 它逼迫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只考虑冰冷的经济数据,还必须考虑民众的情感和社会的接受度。 从这个角度看,罢工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险费”。 用小规模、可控的冲突,来避免更大规模、更失控的社会撕裂。

六、当罢工成为一种“表演”

然而,在法国待久了,你也会看到罢工文化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有时候,罢工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表演”,或者说一种“政治姿态”。 某些工会,特别是那些比较激进的,会为了刷存在感而发动一些象征性的罢工。 比如,巴黎歌剧院的演员们,就曾经用罢工的方式,在歌剧院门口为市民免费表演。 他们想用这种艺术的方式,来抗议养老金改革。 那场面很美,也很有创意。 但你也会怀疑,这种“温和”的罢工,除了赢得一些掌声,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还有一种现象,叫做“罢工疲劳”(lassitude des grèves)。 当罢工变得过于频繁,民众的热情和支持度也会下降。 我身边的一些法国朋友,也开始抱怨。 “又是为了退休?去年不是刚罢过一次吗?” “这些工会,除了罢工,还会干点别的吗?” 当罢工的理由不再能说服大多数人,当罢工的手段变得越来越极端,比如切断电源、封锁炼油厂,它就开始脱离“争取权利”的范畴,而滑向“绑架社会”的边缘。

而且,全球化的浪潮,也在侵蚀着法国传统罢工文化的根基。 过去,法国国铁是垄断的,它一罢工,全国都得听着。 现在,欧洲铁路市场开放了,竞争对手来了。 你再罢工,乘客可能就去选择别国的铁路公司了。 资本可以轻松的跨国流动,但劳工的权利,却依然被困在国境线之内。 这让传统的罢Gong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法国人自己也在反思: 在21世纪,这种诞生于工业时代的斗争方式,是否还依然有效? 除了让城市停摆,我们还能找到一种更聪明、更现代的沟通方式吗?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七、我学会的巴黎生存法则

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铁停运、航班取消、垃圾围城之后。 我从一个愤怒的抱怨者,变成了一个平静的适应者。 我学会了在手机里常备好几个出行app,随时查询交通状况。 我学会在家里囤一些耐储存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我学会了在得知要罢工时,第一时间通知朋友,更改约会计划。 我甚至学会了享受罢工带来的意外“惊喜”。 比如,在一个交通瘫痪的午后,沿着塞纳河,从卢浮宫走到埃菲尔铁塔。 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看到许多平时在地铁里错过的风景。

我不再把罢工看作是“麻烦”。 我开始把它看作是理解法国社会的一个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我看到了他们的骄傲与固执,理想与挣扎。 我看到了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关于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效率与公平的思考方式。 他们不是懒,也不是爱闹事。 他们只是在用一种看似“落后”的方式,捍卫一些他们认为“先进”的价值。 他们相信,人不是机器,生活不只是工作。 他们相信,有些东西,比GDP的增长更重要。 他们相信,一个沉默的、没有人反对的社会,是危险的。

飞机离开戴高乐机场的时候,我俯瞰着脚下的巴黎。 这座城市,精致、优雅、浪漫。 但同时,它也充满了裂痕、冲突和不妥协的呐喊。 正是这些呐喊,让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警醒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力。 我突然想起了房东老太太那句话: “我们不是喜欢罢工,我们是需要罢工。”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无论那声音,是呐喊,还是歌唱。

巴黎旅行Tips(罢工求生指南):

行前关注新闻: 在你出发前一到两周,开始关注法国新闻,特别是关于“grève”(罢工)或“manifestation”(游行)的报道。法国24(France 24)的英文版网站是个不错的信源。下载必备App: 手机里一定要下载SNCF Connect(火车)、Bonjour RATP(巴黎市内交通)和Citymapper。这些app会实时更新罢工信息,告诉你哪些线路在运行,并为你规划替代路线。选择住宿地点: 尽量选择市中心、交通枢纽附近,或者你想去的景点步行可达的区域。这样即使交通瘫痪,你依然可以靠“11路”公交车(双腿)完成大部分行程。预订可取消的行程: 无论是酒店、火车票还是门票,尽量选择可以免费取消或更改的选项。特别是跨城市的火车旅行,受罢工影响最大,灵活的票务政策至关重要。准备PlanB: 如果遇到大罢工,提前想好备选方案。比如,可以租一辆自行车(Vélib')游览城市,或者干脆选择一个区域进行深度步行游览,比如玛黑区、拉丁区或蒙马特高地。保持心态平和: 记住,罢工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不要让它毁了你的旅行心情。把它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你会发现,即使在罢工期间,巴黎人依然能找到乐子,咖啡馆和公园里照样人满为患。机场交通是重中之重: 如果你的航班在罢工日,一定要留出比平时多一倍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机场。RER B线是去戴高乐机场的主要线路,也经常是罢工的重灾区。提前查询出租车或机场大巴(Roissybus/Orlybus)的运行情况,或者预订信誉好的接送机服务。和本地人聊聊: 不要害怕和本地人交流。问问你酒店的前台,或者咖啡馆的服务生,他们通常会给你最实用、最地道的应对建议。这也是一个了解他们对罢工真实看法的好机会。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