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药业重视口碑管理,投资者信心提升,医药企业健康发展成关键

2025-11-22 18:17:50 72

最近班味有点重,下午摸鱼的时候跟几个朋友聊起职场里的“猪队友”现象。

大家一致认为,最让人血压飙升的,不是对手有多强,而是自己人总在关键时刻给你来一记“背刺”。

你这边正跟客户唾沫横飞画着饼,他那边冷不丁来一句“这个技术我们还没完全跑通”;你刚把项目方案吹得天花乱坠,他默默补一句“不过预算可能不太够”。

这种感觉,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还把自己给弹了个跟头。

聊完我突然觉得,这事儿跟投资里的一些怪象,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A股这个生态里,投资者很多时候不怕基本面变坏,也不怕市场整体下跌,最怕的是你真金白银信任了一家公司,结果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成了那个最专业的“猪队友”。

他们不制造利好,他们只是利好的搬运工,顺便在搬运的路上,把利好摔个稀碎。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逻辑。

一家上市公司,尤其是那种搞研发、盼批文的创新药企,它的价值本质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既有事实”,比如公司有多少现金、厂房、专利;另一部分,也是更重要的部分,是“未来预期”,比如一款新药未来能卖多少钱,能占多大市场。

股价,就是市场对这两部分进行动态定价的结果。

而上市公司管理层,尤其是董秘这个角色,他的核心职责是什么?

不是公布“既有事实”,那个是会计干的活。

他的核心职责,是“管理市场预期”。

说白了,他就是个翻译官,负责把公司内部那些复杂的、非结构化的产业信息(比如研发进展、技术壁垒),“翻译”成资本市场能听懂的、可定价的金融语言。

这个“翻译”工作,就非常有讲究了。

拉长时间轴看,A股的董秘翻译风格大概经历了三个时代:

第一个是“惜字如金”时代。

那时候公司上市就是终点,管理层普遍把投资者当空气,问啥都是“以公告为准”,一副“你爱买不买”的高冷范儿。

第二个是“画饼大师”时代。

随着市值管理概念的普及,一些公司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PPT做得比产品好,故事讲得比财报真,动不动就是“千亿市值不是梦”、“下一个特斯拉”。

结果饼画得太大,最后牛皮吹破,一地鸡毛。

现在,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更拧巴的时代——“反向管理”时代。

一些公司,特别是那些“浓眉大眼”的、手握核心技术的好公司,他们的管理层反而开始扮演“预期砸盘手”的角色。

股价一涨,他们比谁都慌,赶紧发个公告“降降温”;好不容易有个利好,他们非要在后面加个“但是”,告诉你“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而且随时可能掉坑里”。

常山药业最近的一系列操作,就是这种“反向管理”的典型样本。

股价刚有起色,一纸“再涨就停牌”的威胁式公告,直接把火苗浇灭。

关键的药品申报资料递交上去,本是十年磨一剑的高光时刻,董秘却“语重心长”地大谈特谈不确定性。

结果就是,股价两次以极端方式回应了这种“坦诚”。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不算那些“阴谋论”的账,比如是不是配合谁在吸筹或者洗盘。

我们就从最善意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管理层的动机。

很可能,他们是典型的“产业思维”主导,而严重缺乏“金融思维”。

什么叫“产业思维”?

就是我是一个埋头种地的老农,我一辈子就跟我的庄稼打交道。

我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也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可能会有冰雹和干旱。

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朴素的、实事求是的。

什么叫“金融思维”?

就是我是一个华尔街的交易员,我不管你这地里种的是什么,我只关心关于这块地的“故事”能不能卖出个好价钱。

我交易的是对这块地未来收成的“预期”。

当这家“老农”的公司上市了,董秘就成了站在田埂上,对着一群华尔街交易员喊话的人。

老农的本意是想说:“俺们家的种子好,地也肥,但大家也要注意啊,万一下雨收成可能会受影响。”这是一种实事求是、风险厌恶的表达。

但这话翻译到金融市场,就变成了:“重大不确定性!暴雨预警!收成可能完蛋!”交易员一听,第一反应就是“Sell!”

这就是产业思维和金融思维的激烈碰撞。

在产业人看来,股价暴涨是泡沫,是风险,会干扰我们安心搞研发。

而在金融人看来,你连对自家产品最基本的信心和乐观预期都没有,那我凭什么要用真金白银给你投票?

我们来算三笔账,看看这种“老农式沟通”到底亏了多少。

第一笔,是“金钱账”。

股价两次暴跌,蒸发的市值是实实在在的。

对于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抱着价值投资理念长期坚守的散户,账户里的亏损是血淋淋的。

公司的市值缩水,对其后续的再融资能力、股权激励效果、乃至在行业内的品牌形象,都是直接的打击。

第二笔,是“情绪账”。

投资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需要极大的情绪稳定。

当一家公司的管理层,非但不能成为投资者情绪的“稳定器”,反而成为“搅棍”,反复用言语去挑动、打压市场情绪,制造恐慌。

这给投资者带来的情绪伤害是巨大的。

从满怀希望到被当头一盆冷水,再到愤怒和绝望,这种负向的情绪价值,会形成长期的心理阴影。

第三笔,也是最重要的一笔,叫“信任账”。

一家公司在资本市场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

不是厂房,不是专利,而是“信任”。

投资者之所以愿意给你的“未来预期”付费,是因为他们信任你的管理层能够兑现这个预期。

每一次“反向管理”,每一次“神操作”,都是在透支这个“信任水库”的水位。

水库一旦干涸,再想蓄满就难了。

当一家公司被贴上“管理层不靠谱”的标签,它的“信任贴现率”就会急剧升高。

这意味着,未来即便它拿出再好的产品,市场也要在它的估值上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来对冲这种“管理风险”。

这笔无形资产的损失,远比账面上的市值蒸发要严重得多。

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能怎么办?

去论坛骂街?

去给董秘写信?

意义不大。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把对“管理层沟通质量”的评估,纳入到我们的投资决策框架里。

这和看财报、分析赛道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以后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不妨给自己列一个“管理层沟通质量清单”:

1.在股价非理性波动时,管理层的公告和表态,是在引导价值回归,还是在激化市场情绪?

2.在财报发布、项目进展等关键节点,管理层的沟通是清晰、一致、透明的,还是模棱两可、前后矛盾、玩文字游戏的?

3.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面对投资者的提问,是真诚耐心地解答,还是用标准话术敷衍了事,甚至“教育”投资者?

一家好的公司,不仅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更要有一个懂得如何与资本市场沟通、懂得珍惜投资者信任的管理层。

他们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官”,而不是一个只会泼冷水的“消防员”。

对于那些产业思维根深蒂固,把投资者当成麻烦,甚至“道义有亏”的公司,无论它的基本面看起来有多美,我个人的策略是,直接调低它的“值博率”。

毕竟,市场上的好公司有很多,我们没必要把自己的金钱、时间和情绪,浪费在和“猪队友”的内耗上。

这个世界很大,机会很多,没必要在一棵不值得的树上,反复地坐电梯和站岗。

算咯,这个也没啥保密的,我自己踩过太多类似的坑,也算是交了学费得出的教训。

共勉共戒吧。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