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来得及吗?港股科技靠AI回暖,值得长期配置

2025-10-09 01:40:30 64

最近社交媒体和股市讨论区几乎都被同一件事刷屏:港股科技股又热起来了。阿里盘中摸到148港元,创下近三年新高;腾讯盘中一度冲到639港元,离2021年701.6港元的历史高点不到一个台阶。问题来了:为什么下半年港股互联网板块能大幅跑赢大盘?这波行情还能走多远?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先看一些“扎实”的数据。今年以来,以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为代表,累计上涨约47.38%,远超恒生科技的32.11%和恒指的30.61%。回购也很猛:截至9月9日,港股公司累计回购约53.20亿股,总额约1225.69亿港元。南下资金持续净买入,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的ETF(159792)今年已净流入约463.11亿元,基金规模冲到约822.55亿元,日均成交约25.33亿元,且支持T+0交易——听起来像是“聪明钱”在悄悄提前布阵。

基本面并非空中楼阁。已披露的2025年中报显示,多家互联网巨头盈利在增长。阿里云收入同比有约7%的提升,更吸睛的是与AI相关的产品连续多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腾讯把AI深度融进游戏、广告和社交生态,广告收入已连续11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第二季度同比增约20%,达到358亿元,创历史新高。换句话说,AI正在从“概念故事”向“业绩驱动”转变。

流动性端也给了行情续命的条件。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在今年降息,相关利率工具显示降息概率很高,美国非农数据偏弱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预期。如果全球宽松周期真正开启,海外资金有很大可能继续流向港股。此外,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PE(TTM)约24.4倍,处于近五年相对低位,明显低于纳斯达克约36倍的水平,估值修复的逻辑成立。

这是偶发现象还是结构性机会?我更倾向于后者。历史经验显示,重仓大型科技公司的策略在长周期内回报显著,纳斯达克100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大型互联网企业共有的优势并非空谈:网络效应、规模经济、高切换成本、持续创新、轻资产高现金流以及广阔的全球市场。国内的微信、支付宝把用户粘性做得像“生活自带底座”;美团、拼多多、小红书等在各自赛道也建立了难以轻易撼动的护城河。

那普通投资者到底怎么做?给出几条实用且好操作的建议,方便你回到键盘前立即思考:

长期视角:如果你认同科技和AI会长期改变生产与消费,将大型科技股作为核心配置更稳妥。不必追逐单只暴涨个股,可以通过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这种指数化工具来分散个股风险。

看财务与估值:优先挑选业绩稳健、AI渗透率高、现金流健康的平台公司。估值是买入时的重要参考,估值修复固然有空间,但盲目追高风险不小。

控好风险:关注政策与地缘政治风险、技术迭代带来的竞争,以及市场情绪的短期过热。设好仓位管理、止盈止损规则,避免在高位被情绪绑架。顺带一句,朋友圈里有人说“错过了开车就别追尾”,其实这话有道理——短线追高常常掉进高位波动的坑。

如果你担心错过了今年的开局:这要看你的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力。短线跟风风险高,但长期投资者押注中国数字化与AI升级的核心平台,仍然是在押注未来的生产力和消费升级。接下来几个月值得密切观察的几件事:资金流向是否延续、企业三季报能否验证上半年的趋势,以及外部流动性(比如美联储动作)的演变。这些会决定行情能走多远。

分享到这里,我也想听听你的看法:你是准备趁热进场,还是按部就班慢慢布局?无论选择哪条路,记得稳健为先,理性判断才是长期赚钱的秘籍。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