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呼吸达标了吗?专家解读PM2.5标准从35迈向25微克的健康账本

2025-11-24 21:52:29 71

当北京再次被雾霾笼罩,你是否想过,我们赖以生存的‘达标空气’在全球排名仅列第165位?专家直言:‘别人都考90分了,我们还在60分徘徊。’本期节目深入剖析PM2.5国家标准为何亟待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至25微克——这不仅是数字之争,更是生命健康的经济账。研究表明,PM2.5每增加10微克,全因死亡率上升8%;而收紧标准虽短期增加治污成本,中长期健康效益却远超投入。从煤烟治理到产业转型,贺克斌院士指出阶梯式达标路径:让跑得快的城市先冲线,2035年实现全国呼吸升级。这不是休克疗法,而是一场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系统工程。每一步减排,都是为更清洁的空气铺路。

主持人:你知道吗,其实我们现在呼吸的所谓达标空气,在全球范围内可能连及格线都够不上。 嘉宾:没错,这个观点确实很尖锐。说起来,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五号北京又出现了中度污染,远处的楼房都模糊了,很多呼吸道敏感的人已经开始咳嗽。这其实就是个很现实的提醒,虽然我们这些年蓝天多了,但污染问题根本没走远。 主持人:对啊,我早上出门也戴口罩了。那说到这个标准问题,咱们国家现在的PM二点五国家标准是三十五微克每立方米,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嘉宾:嗯,这个得从二零一二年说起了。当时我们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一次把PM二点五加进去,定了三十五这个限值。然后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全国浓度下降了十四微克,效果很明显。但是你看十四五期间,只下降了四微克,尤其是长三角这种已经达标的地区,四年才降了两微克,说白了就是遇到瓶颈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现有的标准已经不够用了,对吧。那国际上现在是什么水平呢。 嘉宾:这个对比挺明显的。世界卫生组织二零二一年把指导值从十收紧到五微克每立方米,美国和欧盟二零二四年分别定到了九和十。而我们在全球二百零四个国家里,PM二点五浓度排第一百六十五位,属于倒数四分之一。打个比方,就像班里考试,别人都考九十分了,我们还在六十分徘徊。 主持人:所以现在专家们建议把标准提高到二十五微克,这个目标现实吗。毕竟按照美丽中国建设意见,二零三五年全国要降到二十五以下,但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城市达标。 嘉宾:其实是有路径的。贺克斌院士建议分阶段实施,到二零三零年,全国三百三十九个城市和长三角平均值先低于二十五,再到二零三五年京津冀和汾渭平原达标。就像是跑步,让跑得快的先冲线,然后大家一起跟上。 主持人:但很多人会担心,标准收紧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企业要投入更多成本治污,这个账怎么算。 嘉宾:这个问题很关键。北京大学张世秋教授的研究发现,虽然短期会增加减排成本,但中长期看,健康效益的增幅远大于成本增幅。就是说,我们花钱治理污染,但省下的医疗费用、提升的劳动效率会更可观。这就像投资健康,前期投入后期回报。 主持人:那具体要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现在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哪些。 嘉宾:目前我们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为主。工业燃烧贡献了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民用燃烧贡献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一次PM二点五。另外非燃烧过程也很重要,比如钢铁水泥生产,即使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仍然贡献了约百分之十六点七的PM二点五排放。 主持人:所以说治理需要多管齐下。那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对PM二点五这么严格呢。 嘉宾:因为研究发现PM二点五每增加十微克,全因死亡率会上升百分之八。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抽象,但换算成具体人数就很惊人了。所以说收紧标准本质上是在保护生命健康。 主持人:听起来标准修订确实是势在必行了。生态环境部说不会搞休克疗法,而是要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这个度怎么把握。 嘉宾:就是说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太松起不到作用,也不能太严超出承受能力。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比如说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工业基地,达标路径肯定要区别对待。 主持人:所以说空气质量改善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能源、产业、交通三大领域协同发力。今天我们聊的这些,其实都是在为更清洁的呼吸环境铺路。 嘉宾:没错。虽然道路还很长,但从三十五到二十五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关键是我们要有行动的决心和科学的路径。 主持人:好的,今天关于空气质量标准升级的讨论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