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速撤离印度,政策改革为何无法挽回国际信心?

2025-11-24 17:11:20 152

小毋最近刷到的消息真是让人好奇又无奈。印度,这个号称拥有14亿人口、被认为可能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的国度,居然还一直被戏称为“外资坟场”。“坟场”,这个词用得相当形象——因为不仅外资企业“入坑”后无一幸免连骨头都剩不下,今年连躺着的“新鲜外资”都不愿靠近了。

数据显示,从2025年至今,外资撤出了印度股市170亿美元——再看看往年印度光鲜的“吸金”历史,差点让人口吐芬芳:2024年时外资还准备大刀阔斧地投入百亿美元,今年全年居然只留了区区3.5亿美元,掉下悬崖的速度简直堪比自由落体。这还没算上连带的“陪葬者”,印度本土企业也开始没底气地跑路,带走了290亿美元。可怕的是,印度政府倒也算是“及时雨”,立马祭出了十一条经济改革措施,公然松绑各种限制条规,还主动端上“政策奶酪”希望挽回国际的心。但问题是,这些措施不仅没用,反而让更多的企业敬而远之。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坑”还有人跳,坑很多谁还那么蠢?

讲真,印度坑外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法规就像弹簧,想松就松,想紧就紧。不过,松没松紧不要紧,关键是随时翻脸。今年合规的项目,明年可能一张嘴、一支笔就全盘否了。记得某韩企三星就曾被印度追缴了6亿美元税款,这可不是税务局“计算疏漏”,人家政府分明压着你说:“合规?不好意思,今天不是了。”更别提沃达丰那笔16亿美元的罚款,印度甚至专程修改法律来弄这个“完美处罚”。至于我们熟知的某家中国手机企业,直接被印度冻结了48亿人民币。这要换谁能顶得住?

坑还不止一个。基建差,效率低,这一点上,印度堪称"世界典范"。常听说印度放大招吸引国外投资,喊着要在“人口红利”上大展宏图、引领全球,可谁能想到当地连基础的电力供应都不堪入目,物流成本每次都能让企业发誓“打死也不来第二趟”?更魔幻的是,印度工人居然有“岗位世袭”的习俗——工人的孩子天然要接过父辈的工作,你听着还有几分“世袭王位”的味道吧?

而语出惊人的“去中国化”,更是为印度肩扛国际噱头再填一把火。如某些基础芯片、零部件——一边想和中国说“再见”,一边得绕一大圈从中国进口,带着满满膨胀心态学中国,却因供应链完备程度连门槛都蹭不到,支离破碎的生产体系又再狠狠拖了后腿。

如果上面这些坑还不够深,那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招才是真的毁企业心瘾。印度热衷扶持本土企业,总希望借助外来技术搭台唱戏,可等学会本领后,转头就翻脸赶人。某国巨头电气企业在印度好心建厂、手把手培养工程师,最后几乎把核心工艺全教会了,对方旋即大笔一挥,扶上自家企业,还顺手低价逼退外资。这种如出一辙的戏码,外企们看得还会再跳?

当然,印度这个局的收场也真是应了那句真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今年5月印巴两国爆发冲突,本来印度是想靠这一战巩固国际形象,却被巴基斯坦硬生生打了个6:0,全球为之愕然。连原本看好印度的美国也翻脸不认人,干脆套上50%的关税,还直言“绝不手软”。这一来,印度商品和“传统优势”软件外包业务全被釜底抽薪,引来的外资挣不到钱,索性跑路了事。

其实,让人不禁想问,为何同样是面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中国能扛住,印度却一蹶不振?短短几年,答案显而易见——制度漏洞,市场承载力,专业装备,甚至是人口红利——所有印度自诩以为的强项,在中国这里才是真的强基础、强能力和强信任。同样面对国际动荡的“风口浪尖”,中国不仅未曾在“争口气”,反而在吸引全球、巩固市场信心上愈发从容。

把经济比作一棵生命树的话,中国用汗水与时间灌溉出来的根基早就坚如磐石。而印度呢?或许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世界投资者的精明——那些被坑的最终受害者,怎么能离坑还愿意埋单?

现在印度的热锅上忙着“降税改产、开路搭桥”,却依然心虚的不愿直面问题的根本:一个没有规则且随时变的系统,无论多大“红利风口”,最终不过是一锤子买卖。一个随时盯着他人财富的系统,终将失去真正的陪跑人与信赖,或沦为空城计——这出局势,印度真的等得起吗?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