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变天了!白人小哥崩溃发帖:不懂中文就是个外人

2025-11-23 10:30:49 71

「整个团队,除了我,全是华人。这日子还怎么过?」

这话不是抱怨,是Meta一个叫priiir的员工在公司内部论坛上近乎崩溃的呐喊。午饭时间,同事们用他听不懂的语言热火朝天地聊着天,会议间隙,他们又自然地切换到私密的微信群里继续讨论。他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一个被隔绝在玻璃墙外的局外人,只能看着墙内的人欢声笑语,而他甚至都不知道笑点是什么。

这场景,搁在二十年前的硅谷,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大家讨论的都是新来的华人工程师英语不过关,怎么融入美国主流文化。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美国小哥头疼中文不够用了。Meta的AI部门,华人面孔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到了能「统治」一个团队的程度。你现在要是站在Meta的办公区,感觉一瞬间穿越到了中关村,也再也不必惊讶。

这场「语言围城」不是一天建成的。Meta为了在AI竞赛中活下去,几乎是疯狂地从全球挖人,尤其是华人AI精英。比如今年6月空降首席AI官的Alexandr Wang,这个19岁就从麻省理工辍学创办Scale AI的天才,现在直接向扎克伯格汇报。紧接着,7月份又从OpenAI挖来了参与过GPT-4创建的赵昇佳,担任首席科学家。还有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的Changhan Wang,FAIR团队的Xian Li,领导机器学习的Xin Luna Dong……掰着手指头数一数,这份名单长得惊人,更不用说公司的CFO,首席财务官Susan Li也是华人。

有人开玩笑说,这可能跟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陈是华裔有关。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是实打实的:华人在技术高地的影响力,已经从单纯的工程师力量,渗透到了决策层和核心圈子。

猎户星空的董事长傅盛前阵子就在硅谷目睹了神奇的一幕:Meta的AI核心团队,开大会时大家说英语,一到会后小范围讨论,立马集体换成中文频道。这回,轮到听不懂的「歪果仁」站在原地发懵。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一个你压根不懂规则的游戏,眼看着别人得分,自己却连怎么参与都不知道。

对priiir来说,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午饭时插不上话那么简单了。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文化圈子正在演变成一种权力壁垒。「华人经理只招华人」,他在帖子中写道,「即便偶尔招了个非华人,那个人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裁掉的目标。」这种指控相当严重,但在一个几乎同质化的团队里,无形的偏见和圈子文化很容易滋生。当信任和效率都建立在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上时,那个唯一的「异类」自然就成了潜在的风险和沟通成本。

他觉得自已被团队边缘化了。尤其是一些华人同事,似乎仅仅因为属于那个「中文圈子」,就能轻松地获得录用和信任。他在帖子中流露出一种近乎绝望的情绪,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满一年——按照规定,他必须在原团队待满一年才能申请调动。对现在的他来说,每一天恐怕都像在倒计时。

一位前Meta员工给他支招,劝他赶紧想办法调走,直言如果高层不在意这个问题,个人的挣扎几乎毫无用处。但问题是,又能调到哪里去?不只是Meta,放眼望去,微软、苹果、亚马逊……哪家科技巨头的团队里没有错综复杂的跨文化背景?

priiir的帖子,也意外地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收到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共鸣。有网友留言说,他在印度人主导的团队里也经历过同样的故事,印度经理只招印度工程师,开会说着印地语。熟悉的剧本,只是换了一群演员。

硅谷一直被誉为全球科技人才的熔炉,但现在看来,这个熔炉里的各种材料并没有完全融为一体,反倒是在高温下结成了不同的小团体。大家都在强调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但当语言和文化成为一道无形的墙,心态的开放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个网友的留言颇为无奈:「忘掉文化差异,放下头衔和自尊,努力工作吧。」听起来很像一句劝降宣言。在巨大的文化潮流面前,个体的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这种对立真的能带来好的结果吗?它最终只会蚕食公司的凝聚力,导致效率低下,内耗不断。

所以,这究竟是华人在硅谷的胜利,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的开始?也许,当未来硅谷工程师的必备技能不再是Python,而是普通话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答案。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