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大陆缺什么我就干什么,三次创业都精准击中中国芯片命门

2025-11-22 16:18:07 138

他说,大陆缺什么我就干什么,三次创业都精准击中中国芯片命门

2000年,在上海张江那片还没开发的空地上,一群拖着行李箱的工程师站成一排带头的是张汝京,年纪已经过五十了这帮人身后扔下的不只是美元股票,还有原本可以安稳待着的国外资源和舒适圈他们面前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刚起步时的一摊“白纸”

那个年代,中国在芯片制造上的差距摆明了有多大——落后三十年、材料全靠进口、本土代工企业基本等于零能扛起来的人不多,但偏偏有人愿意试试,“大陆缺啥我做啥”这句话说出口,也不是随便喊口号用来凑热闹的

其实他早就在德州仪器混了二十多年,把建晶圆厂当家常便饭,全世界跑透透,这才练出“建厂狂魔”的名声连见证中外技术鸿沟这种事,对他来说也算不上新鲜事儿

回台湾的时候,他创立世大半导体,用三年时间搞到第三大的位置,然后台积电收购、承诺没兑现,他直接丢掉巨额股权拉着核心团队北上上海,从头再来一遍

到了张江,没有挑安全路线跟风别人的老路,而是盯准最难啃的那块骨头:芯片制造能力 16家投资方被他用分散股权方式整合进队伍里,还批量买入性价比最高的二手设备 8英寸晶圆生产线13个月硬生生建出来,这速度放眼全球都是个纪录

几年下来,中芯国际从无到有,不光四座8英寸厂、三座12英寸厂拔地而起,还把制程水平直接从0.5微米冲到90纳米 这个跨度,让中国半导体代工行业一下子挤进全球第四的位置,说突破一点不过分

上市也是快刀斩乱麻,2004年,中芯国际同时登陆香港和纽约两地资本市场,很快变成支撑整个国产芯片产业的大梁之一

顺风顺水的时候总会碰点岔子,专利诉讼像阴云一样压下来,被台积电盯上八年官司拉锯战谁受得住?为公司活下去,他退一步海阔天空,在2009年卸任总裁职务

离开管理岗位不等于退出赛道,反倒让人更服气的是66岁还能重新披挂,新昇半导体应运而生 这一次目标很明确,就是300毫米大硅片,当时国内企业100%依赖进口,被卡脖子的滋味没人愿意尝第二次

拉单晶硅棒、抛光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啃,要攻关全流程制备技术可真不是嘴上一说那么容易 不到三年的时间,新昇半导体做到40-28纳米节点突破,到2017年月产超过3万片,把外国人的垄断格局撕开了一道缝

现在看数据,有480多项专利,多项团标主笔单位,自给率从不到5%涨到30%,给华为、中芯国际这些龙头供货也心里有底气

70岁又坐不住,在青岛组局创办了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这一波玩出了CIDM模式的新花样,把设计、制造、封测本来各自为营的问题通过协同式操作串联起来 联合30余家企业交叉持股,说到底就是让大家抱团取暖一起闯关,各环节深度绑定技术和资本,好处显而易见:风险降下来,小企业研发成本也能兜得住

投产效果并不虚,无论功率芯片良率还是光罩同步交付,都验证这种玩法确实管用,比如车规级领域就挺吃香 这样打法,其实正好踩中了国家想要强化产业链协作创新的思路,为解决碎片化问题找到了新解法

2022年,人已七旬,却又跳进新能源汽车浪潮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只认准一点——填补国产IGBT与MCU短板,并且推向车规认证标准,让大陆自己的汽车电子少些掣肘每一次转身都赶在关键节点,每一个项目正对症下药,总有人喜欢追风口,可这位更像个医生,看哪里病重往哪扎针

打破代工垄断、新昇补齐材料短板,再加上后来牵头搞创新模式,中国本土IC生态能长出根须,不是一句空话他的动作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几家公司,更培养出超万人规模的工程师梯队,现在业内不少高管曾经都是团队成员人才效应扩散开去,有点星火燎原意思

除了造厂养人,还悄悄捐过20所希望小学给贵州云南那些地方,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社会低谷期敢买设备吸纳失业人才,高墙挡面前肯钻研死磕技术壁垒,这种耐力换来的东西,比某些速成神话靠谱太多

77岁的张汝京还没停歇,继续泡在第一线折腾属于他的“中国方案”故事未完结,人还走在前列,那条突围之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不会熄火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