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建国后为何 “销声匿迹”?见老部下时的道歉令人动容

2025-11-22 16:32:14 122

1967年,陈昌浩不幸服下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1岁。

陈昌浩的离去,在大多数人心中未掀起半点波澜,然而,对于那些曾与他并肩战斗的老战友们,却是心中难以抚平的遗憾。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陈昌浩的离世或许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陈昌浩最耀眼的时光当属红军年代,那时他身为红四方面军总政委,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前景一片光明。然而,为何最终却遭遇了这样的结局?

何福圣,曾是红四方面军一位首长身边的警卫员,以其卓越的武艺而闻名于整个四方面军。在与总政委陈昌浩的交往中,他累积了不短的时间。

然而,对于陈昌浩,我始终难以给出恰当的评价。晚年之际,何福圣曾感慨道:“我与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共情,对陈昌浩怀有复杂的情感。尽管他在返回延安之际,政治生涯已然走到尽头,尽管他离世已逾三十年,但我必须强调,他始终是我们老战士心中永恒的军神。”

陈昌浩之所以深受红四方面军的爱戴,实则是因为他的诸多行为举止,无不透露出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息。

陈昌浩,湖北武汉人士,1906年诞生于斯。早年,他在武昌大学潜心求学,随后投身共青团,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在大革命遭受挫败之后,陈昌浩在武汉地区坚定不移地投身于地下斗争,其卓越表现令他人自愧弗如,因而备受上级的高度赞誉与青睐。基于此,上级部门决定将他派往苏联接受进一步的深造与培养。

三年光阴荏苒,陈昌浩学成归来,投身于上海党中央的怀抱,辛勤工作了一载。至1931年,陈昌浩受中央之命,随张国焘同志一同前往鄂豫皖苏区。

踏入鄂豫皖苏区,陈昌浩迎来了政治生涯中最为璀璨的篇章。

张国焘抵达鄂豫皖苏区,以中央代表之身份,宣布撤销了鄂豫皖特委,并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此过程中,他还创建了鄂豫皖军事委员会,自任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则被委以重任,担任军事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自此,他跻身鄂豫皖苏区党和军队领导层的行列。

那时的陈昌浩正值青春年华,勇猛果敢,在战场上更是展现出惊人的凶猛气势。

1931年,红军受命进攻黄安城,敌军顽强抵抗,一时间我军进展缓慢。关键时刻,年仅28岁的陈昌浩乘坐一架飞机,突然出现在战场的上空。

这架飞机原是因燃料告罄,迫降于苏区,后被我军缴获。其驾驶员龙文光在经过我党的教育引导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暗投明”。

这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

在进攻黄安之际,敌方未曾料到我军竟拥有飞机支援。直至陈昌浩高举手榴弹从天而降,一举炸毙数十名敌军,敌人才恍然大悟,陷入一片慌乱之中。

陈昌浩之所以毅然决然亲自登上飞机投掷手榴弹,乃是因为他对龙文光的信任尚存疑虑。然而,这一举动迅速赢得了四方面军战士们的广泛敬意和信赖。

在四方面军中,陈昌浩与张国焘相较之下,其独断专行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反而赢得了战士们的崇敬与钦佩。因此,陈昌浩在四方面军中的声望颇高。

倪志亮,身为四方面军参谋长,不仅是该军的创始人之一,更以其卓越的能力著称。然而,他性情急躁,言辞激烈,常不假思索地责骂他人。在四方面军中,倪志亮无所畏惧,唯独对陈昌浩心存忌惮。

在一场激战中,倪志亮与前线取得联系。然而,因炮火轰鸣声过于嘈杂,倪志亮未能清晰辨识对方的话语。在无意识中,他脱口而出了一句不雅之言。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电话那头的人竟然径自挂断了通话。

倪志亮怒不可遏。

不久后,倪志亮尚在怒火中燃烧之际,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正欲外出一探究竟,便听到了那人的叫嚣:“倪志亮,你小子真是胆大包天,竟敢辱骂老子!”

倪志亮一眼瞧见,带队的竟是陈昌浩,霎时语无伦次,慌忙说道:“政治委员同志,我错了,我错了,我竟不知是您拨打了电话。”

陈昌浩对倪志亮心怀怨恨,不假思索便挥起马鞭猛击,倪志亮不敢有任何反抗。直至张国焘赶到现场,方才阻止了陈昌浩的行为。此事充分彰显了陈昌浩在军中的崇高威望,同时也揭示了其性格中的强势一面。

陈昌浩也有过错。

张国焘抵达鄂豫皖苏区后,为扩大个人影响力,发动了肃反运动。当时,陈昌浩成为其坚定的支持者。然而,在此次事件中,陈昌浩的行为确实犯下了严重错误。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陈昌浩在多数场合扮演着张国焘的追随者角色,他却并非盲目服从张国焘的指示。

在苏家埠战役之际,张国焘因恐战败而失颜面,遂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对这场战役的指挥。然而,陈昌浩与徐向前均持不同意见,坚决主张继续作战。面对两位将领的坚定立场,张国焘无奈之下,只得同意继续战斗。

在这场激战中,我军终究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当鄂豫皖苏区在反“围剿”中遭受挫折,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之际,张国焘提出将部队化整为零的建议,而陈昌浩则对此提出了坚决的反对。

1933年,红四方面军毅然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该军实现了休养生息与规模扩张。陈昌浩作为四方面军总政委,彼时贡献尤为显著。

待红军局势转机显现,张国焘再度推行“肃反”政策。起初,陈昌浩予以同意。然而,在徐向前的耐心开导下,陈昌浩逐渐认识到此举之非,遂毅然决然转为反对。此次“肃反”活动,因陈昌浩的坚决抵制,最终未能继续进行。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实现会师之际,陈昌浩重返张国焘麾下,与中央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谈判。随后,张国焘擅自设立新的中央机构,陈昌浩在此事件中坚守初衷,坚决反对张国焘的这一行为,并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正因如此,在西路军成立后,陈昌浩依然受到了重用,担任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以及西路军政治委员的要职。

然而,彼时陈昌浩并未料及,此次西征之行,竟将彻底颠覆他的命运轨迹。

西路军的勇士们英勇无畏,自西征启程以来,便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遗憾的是,由于西路军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缺乏必要的后勤补给,终因力不从心而陷入被动,无奈接受了失败的残酷现实。

1937年3月,陈昌浩主持召开了西路军军政委委员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会上,决定由李先念、李卓然等将领继续率领部队西征,而陈昌浩与徐向前则将离开队伍,返回延安向党中央进行汇报。

陈昌浩与徐向前方才各自离去,未曾料想,陈昌浩却突然病倒。无奈之下,他只得暂时定居,与徐向前分道扬镳。

在身体康复之际,陈昌浩并未急于投奔部队,而是选择先回到了家中。

抗战全面爆发之际,陈昌浩方才重返延安。彼时,延安正处于批判张国焘路线的高潮阶段。作为昔日张国焘的坚定追随者,陈昌浩自然也未能幸免,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正当此时,陈昌浩深刻反省了往昔的错误,并将西路军失利之责揽于己身。自那以后,那份愧疚仿佛一座沉重的山峦,几乎让他无法呼吸。

自此,陈昌浩的政治生涯亦基本走到了尽头。

1939年,陈昌浩赴苏联寻求医疗救治。在那片土地上,他度过了长达12年的时光。直至1952年,在中央的批准下,他终于重返北京。

归国之后,陈昌浩被委以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重任。昔日那曾威震四方、担任四方面军总政委的他,至此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变得鲜为人知。

至于当年四方面军的往昔与西路军的挫败,陈昌浩始终深感痛苦。每当与四方面军的部属相见,他总会躬身致歉,坦承自己曾犯过错。

1967年,面对巨大的压力,陈昌浩承受不住重负,最终选择了服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陈昌浩虽已离世,然而对他的评价与结论尚未尘埃落定。

在特殊时期落幕之际,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陈昌浩同志的追悼仪式。悼词中,他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一名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陈昌浩同志的一生,是献身革命的一生,是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壮丽生涯。

在2001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撰写的《功勋卓著,英名永传——纪念徐向前同志诞辰100周年》一文。在这篇纪念文章中,相关部门明确指出,西路军的失败并非由于陈昌浩同志的个人失误,而是源于河西走廊地区缺乏坚实的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和群众基础,以及缺乏有效的援军支持。

荣获中央如此高度评价,陈昌浩即便在九泉之下,亦能安息矣。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