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提议建白令隧道,工程蓝图能否成为美俄关系破冰契机?

2025-10-26 03:30:49 134

白令隧道与“档案外交”同台:莫斯科画饼能否换来停火与解禁?

普京与特朗普通话后,俄方对外投资与经合特使德米特里耶夫在社媒放话,要修一条横跨白令海峡的112公里隧道,称其可“象征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团结”,并用上苏联时期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平桥”旧案,提名“普京—特朗普隧道”。

同一天,俄方递过去的不止是说法,还有纸头。包含肯尼迪案在内的多达350页历史档案打包送美。前脚梅德韦杰夫在阅兵期间把金日成致斯大林的信件交给朝方,后脚又对美方“示好”。这套“档案外交”,意在铺垫气氛。

工程账本也被摆上台:若用马斯克的The Boring Company技术,俄方估成本“不到80亿美元”,远低于传统估算的650亿美元;工期至少8年。但难点不只在钱。金融制裁未松、供应链与设备禁令在,融资与招标很难做。从阿拉斯加到楚科奇,涉及原住民征询、环境评估、边境安保与出口管制,国会与州政府层层卡点。白令海峡中间还有两座迪奥米德岛,边界线就在海中间,安全条款怎么写?

特朗普好用“大买卖”当谈判甜头,但他更看短期投产。日韩今年拿天然气管道对他“投其所好”,口头许诺“数万亿美元”,如今也降温。他关心的是美国大米进日本、韩国船厂接美国订单,而非十年期的北极工程。

俄方这几个月推出了一串“菜单”:200吨铝、联合开发稀土、在克里米亚做国际度假区……但门槛摆在前面。特朗普在社媒写得直白:“与普京讨论了战争结束后美俄之间的经贸合作问题。”先停火,再谈钱。

这就形成错位:莫斯科不断描画战后蓝图,战场上却仍高调“寸土不退”。欧洲的制裁体系没散,金融环节是要害,OFAC名单一天不变,大项目就难融资。把隧道设为“象征”固然吸睛,可像苏联时期的蓝图一样束之高阁的风险也在。

还有一条硬约束:工程周期与政治周期不匹配。八到十年,跨三届政府,谁来兜底政策连续性?如果停火时间不确定,承包商与资本会算得更细。

桥能修,人心能通?北极风大,风向变快。你所在国家的政商圈如何看待用“超大工程”破冰的做法,值得不值得押注?欢迎留下你的观察与判断。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