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仲韬:初心坚担使命,磨难铸忠诚

2025-07-10 13:19:44 150

弓仲韬:初心坚担使命,磨难铸忠诚。

弓仲韬,作为台城特支与安平县委的奠基人,亦为冀中地区革命事业的先驱,他在李大钊的引领下踏上了革命征程。归乡后,他创建了中共的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从而开启了中共在北方农村党建领域的先河。

弓仲韬同志以大义凛然的气概引领农村革命斗争,无私奉献,将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矢志不渝地寻找党组织,他的革命历程充分展现了信仰的纯粹、对党的忠诚,心系百姓、胸怀天下的大义,不惜牺牲、持续奋斗的政治品质。历经重重磨难,他始终坚守初心,这不仅是燕赵大地百年红色历史的缩影,更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与缅怀的光辉典范。

大钊引领,返乡传火

弓仲韬,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该地首屈一指的望族之中。其父乃清末时期的拔贡。弓氏家族曾盛极一时,占地逾4000亩,深宅大院错落有致。家中常年雇佣管家、工人、仆役数十人。据弓仲韬的二女儿弓乃如所述,她在小学时期便置身于一个十足的小地主绅士家庭之中。当时,家族拥有300多亩耕地,40多间房屋,生产工具一应俱全。牛、驴、马共计7匹,除佃农外,还雇佣了8名工人。每年的收入超过150石。

然而,出身豪门的弓仲韬痛恶那阴霾密布的封建统治,对腐朽僵化的社会礼教深感厌倦,他对身处困境的贫民抱以深切的同情。自幼便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和扶助穷苦大众的理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他时常感到心灵上的苦涩与沉重。

1911年,弓仲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裕的生活,踏上了前往天津法政专门学堂的求学之路。在那里,他加入了北洋法政学会,与李大钊先生一同成为学会的会员,并较早地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深刻熏陶。

毕业后,弓仲韬初赴河北饶阳县担任教职。1916年,他来到了北京沙滩附近的一所小学,开始了他的教学工作。该校毗邻北京大学,使得他得以频繁造访北大图书馆,沉浸在进步书刊的海洋中,并有机会聆听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的教诲。弓仲韬内心澎湃,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五四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激发了他投身于爱国运动和社会革命实践的雄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照亮了矢志报国的弓仲韬眼中民族希望的曙光,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引领中国人民反抗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于民族危难之际扭转乾坤,开拓一条由马克思主义指引的辉煌道路。在李大钊的引领下,弓仲韬于1923年2月正式踏入中国共产党的行列,自此踏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早期农村党建工作的征程。

1923年夏日,遵照李大钊同志在农村开展“宣传教育、团结工农群众,建立党的组织”的指导方针,弓仲韬毅然辞去了北京沙滩小学的教职,怀揣着兼济天下、追求大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返故乡台城。归乡之后,弓仲韬始终铭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肩负着将革命火种播撒农村的重任。鉴于农民普遍文盲的现实,他自筹资金,创办了平民夜校,以此作为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和开展党的工作的重要基地。白天,他编写了浅显易懂的教材《平民千字文》,夜晚则教授村民识字,通过讲述故事、述说历史的方式,对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

中国共产党首任农村支部的奠基者,乃弓仲韬同志。

弓家大少爷归来了,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创办了一所面向平民的夜校。周边的贫苦农民纷纷前来求学,人数最多时甚至超过了五十人。这所学堂,如同黑暗中台城村的一盏指路明灯,逐渐照亮了村民们的心。他们开始明白:唯有中国共产党,方能拯救中国。在夜校中,他暗中留意着每一位前来求知的贫苦学子,对于那些思想积极、勤奋好学的学员,他总是主动接近,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脉搏,寻找那些有望发展的优秀分子。

1923年7月,弓仲韬引荐了同村好友弓凤洲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弓凤洲随后又成功吸纳了弓成山加入党的行列。同年8月的一个深夜,弓仲韬于家中主持,成立了由三位党员构成的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在此,弓仲韬担任支部书记,弓凤洲负责组织工作,弓成山则负责宣传工作,该支部直接接受北京区委的指导。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首个农村支部的诞生。其影响力迅速扩散,安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亦迅速壮大。翌年8月,应李大钊的指示,弓仲韬创建了河北省首个中共县委——中共安平县委。

安平县委一经成立,弓仲韬便在隐蔽的环境中积极开展工作,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在此过程中,全县的党员队伍和党组织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安平的革命之火也蔓延至周边地区,与邻近的饶阳、深泽、深县共同建立了联合县委和中心县委。弓仲韬等共产党员在安平、饶阳等地的乡村中活跃,想方设法巩固和重建党的、团的基层组织,从而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他们悄然开展各项工作,创立了“农民互助会”、“婚丧互助会”以及“戒除烟酒赌恶习会”,并引导妇女组建“天足会”。这些组织和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了党组织凝聚群众、推进斗争的重要阵地。弓仲韬还亲自领导并动员全县教师成立“小学教员联合会”,发起了小学教师的首次增薪运动,从而掀起了全县的革命热潮。

胸怀天下,忘生舍死。

弓仲韬同志将毕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其事迹生动彰显了胸怀天下的共产党人在遭遇困境与挑战之际,所展现出的无畏担当与崇高的道德追求。

归乡之际,目睹乡亲们深受旱灾之害,加之沉重苛捐杂税的压迫,弓仲韬在家族祠堂搭建粥棚,施舍粥食,分发衣物,并将家中存放农具的三间东屋腾出,变卖田地筹集资金,购置桌椅板凳及简易教具,为夜校学习的村民们提供教材与学习用品。他不仅致力于办好农民夜校,同时积极筹备农民协会,率领农民推翻地主豪绅的统治,为众多贫困农民争取福祉。

在推动本村长工增资的斗争中,弓仲韬率先在自家实行改革,成功说服家人提高长工的工资,随后他积极宣传并激励全村长工共同发起增资运动,此举激起了同族富裕户的强烈反感,他们纷纷施压试图阻止弓仲韬的行动。然而,弓仲韬面对压力与挑战,始终坚定不屈。在他的领导下,短工罢市、抗税抗捐以及割穗等革命行动持续不断,如火如荼。

弓仲韬常言,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须当不惜捐献家产,不畏牺牲生命。

1927年大革命遭受挫败之际,我国北方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的摧毁。弓仲韬同志屡遭反动势力的通缉,身处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毅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始终未曾放弃对党的忠诚与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他坚定不移地坚持斗争,不仅领导建立了“女师支部”,还致力于巩固和拓展群众团体,显著提升了党组织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

李大钊、弓仲韬雕像。

1928年,随着国民党在北方掌权,深泽、安平、饶阳等地的党组织遭受重创。身处隐蔽的弓仲韬目睹了组织的困境,他毫不犹豫地卖掉田产,筹集了500元,购置了数台织机,于家中创办了一家毛巾厂。此举不仅为党组织提供了掩护,还帮助贫困的党员们改善了生活。弓仲韬的大公无私精神令人敬佩,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他倾尽所有。至1934年,他已变得家徒四壁,家产几近荡然无存。

1933年,因叛徒的背叛,安平县委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党员不得不撤离,党的工作随之从公开转向了秘密状态。弓仲韬与他的二女儿弓乃如,不顾个人安危,为恢复安平、饶阳等地的党组织和工作,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在极端艰苦与危险的形势下,他们领导着女师毕业生,与反动当局展开了激烈的要求就业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为着党的崇高事业,弓仲韬倾尽所有家财,毅然引领全家族踏上了革命征程。在他的感召下,妹妹弓惠瞻、女儿弓浦与弓乃如,以及三位堂妹弓惠诚、弓蕴武和弓彤轩,外甥女张子辉、侄女弓润等共计23位亲人,纷纷投身革命,共同追随他的步伐。

革命之路,必伴随着牺牲。弓仲韬的长女弓浦,在北京的爱国学生示威游行中不幸重伤,最终英勇牺牲;长子弓潮也不幸病逝;次子于1931年遭受敌人毒手;1935年,幼子被敌人软禁数日,回家后不久亦撒手人寰。弓仲韬的母亲,在敌人不断的抄家威胁与孙子去世的双重打击下,于弓仲韬幼子离世后的第三天,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家破人亡的弓仲韬,身心俱疲,痛苦难耐,然而,他心中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犹如寒冷冬夜中的一把火炬,给予他力量与支撑,使他擦去泪水,继续保持坚定的意志,勇往直前。

万难不改初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侵略势力已蔓延至冀中地区。当地陷入混乱,土匪横行,众多家庭被迫背井离乡。在这个关键时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弓仲韬及其二女儿弓乃如商议,认为不能坐视不管,沦为亡国奴。于是,他们决定前往西北,或许能在那里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1937年9月,弓仲韬怀抱病榻上的妻子,携着幼女弓乃如,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故土,踏上了前往西北的漫漫寻党之旅。面对前途的未知与变数,他们一家在路途中屡遭土匪的洗劫,生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当一行人抵达榆次火车站时,面对三弟弓季耘的劝阻,矢志不渝的弓仲韬坚定地选择了继续西进。

半年时光匆匆而过,弓仲韬携家人历经艰辛抵达西安。然而,妻子的病情急转直下,迫使他不得不将次女弓乃如托付给八路军办事处,送往陕北革命根据地。他自己则选择留下,变卖家产以悉心照料妻子。1939年冬季,妻子不幸离世,家徒四壁的弓仲韬仅以草席裹尸,草草安葬了妻子,便毅然前往陕北。不料,国民党封锁了道路,他被迫辗转至汉中,暂时在一家工厂担任厨师以谋生计。

即便此刻弓仲韬与党组织已失去联络,他仍旧铭记着为党服务的使命。每晚,他都以讲述故事、传授识字的方式,在工人群体中传播革命真理,激发他们的抗日斗志。这一举措,自然引起了资本家的警觉与反感。在一次带他前往治疗眼疾的过程中,资本家竟狠心将弓仲韬的双眼致盲。

在失明之后,弓仲韬被迫放弃了工作,这位曾在党组织引领下勇敢领导农民群众进行斗争的革命先驱,只能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经过六年的颠沛流离,在乡邻们的接力帮助下,1943年,饱经风霜的弓仲韬终于踏上了归途,回到了家乡台城。那时的他,衣衫褴褛,骨瘦如柴,行动艰难。在族人的搀扶下,弓仲韬回到了弓家的老宅,抚摸着家中的断壁残垣,身边空无至亲,他不禁伏地悲泣。

“仲韬到县,对贫民小组代表中的多数人表示不满,情绪激昂。他指出,许多人因私欲未能满足,便对严格执行制度的村干部心怀怨恨。”这类情形在安平县委的办公场所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伊始,弓仲韬同志闻风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先在台城村创立了全县首个“弓、杨合作社”。此举巧妙地将弓、杨两姓的贫富家庭结成合作伙伴,共渡难关,有效地帮助了众多贫困家庭摆脱困境。

1956年,弓仲韬这位步入暮年的老人,在风烛残年之际,被女儿接至哈尔滨安度晚年。初至女儿家中,他那深陷的眼窝和失明的双目,令外孙们惊恐哭泣。然而,在党和家人的关怀与细心照料下,他得到了周到的照顾。尽管如此,这位对党忠诚不渝的老人,仍时常陷入沉思,多次痛哭流涕,哀叹道:“我未能完成党交付给我的使命!”

1964年三月,弓仲韬不幸病情反复,临终之际,他多次对女儿叮嘱:“务必将我积攒的千余元人民币上交党组织,作为我生命的最后一笔党费。这些微薄之资或许能为党分担些许困境。”这便是这位资深共产党员至死不渝的心愿。

历经重重考验,初心不改,这种精神在弓仲韬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与延续。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成为时代的力量,激励着共产党人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责任的坚定担当。

党领奋进

2024年5月14日,一场别具一格的直播盛宴在弓仲韬的故里——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拉开帷幕。画面中,《党史博采》杂志社(党史博采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团队与中国共产党首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的解说员携手亮相,共同与广大网友开展线上互动,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弓仲韬的生平故事及感人事迹,并描绘了安平的变迁与发展。数日之后,一部名为《寻光》的五集短视频纪录片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热潮,人们在镜头的流转中,再次见证了弓仲韬与台城特支的辉煌历程。

中国共产党首个农村支部馆。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排列有序的青砖瓦房,郁郁葱葱、枝叶挺拔的龙爪槐,以及栩栩如生的文化墙,还有日夜运转的丝网加工厂……踏入台城村,这片居住着630户人家、2360位村民、84名党员的红色热土,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两个第一”红色基因在党员干部间代际相传的传承力量。他们牢记使命,忠诚于党,坚守初心,砥砺前行,通过党建工作推动发展,引领着新时代的台城不断迈步向前。

近期,台城党支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实堡垒作用,持续深入探究以党建工作推动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如今,全村80%以上的农户,约400余人投身于丝网产业,既在家乡创办工厂,亦不乏外出开店者。丝网产业的繁荣不仅促进了村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更让家门口的工作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乡愁寄托。

随着丝网业的蓬勃发展,村党支部引领村民们种植了超过1000亩的经济林,以此拓宽副业经济渠道。同时,依托台城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该村启动了村落风貌改造提升项目,对中共首个农村支部纪念馆进行了升级改造,成功打造了“星火台城红色景区”,通过红色旅游的推动,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六十载岁月流转,中共首个农村支部的创始人弓仲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在晚年时常痛心疾首,懊悔“未能完成党交付的使命”。如今,这份遗憾已在台城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弓仲韬与台城特支的传奇故事,历经时光的磨砺,依旧焕发着新的光彩。近年来,党史专家与学者们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不懈追求,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台城纪念馆长期致力于在吉林、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湖南及其周边县市广泛搜集档案资料,累计收集到130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与实物,其中40份在新建的纪念馆中展出,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和研究资源;《作家王林日记中的弓仲韬》、《弓仲韬在北洋法政学堂》等专题研究文章,对弓仲韬早期的革命活动、失明返乡后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台城特支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圆满召开;《台城星火——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铭记:弓仲韬与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资料汇编与研究》等著作相继出版。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弓仲韬与台城特支的历史贡献,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台城村继续传承“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精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台城起航,红色的星星之火在燕赵广袤的土地上燃起,历经时代风云的洗礼,照耀着今天。新时代的河北,将秉承先辈的红色精神,继承弓仲韬和台城特支的光荣传统,让党旗在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伟大征程中,骄傲地高高飘扬。

爱电竞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