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拿什么补这个“大窟窿”?普通人要注意什么?

2025-08-22 00:40:17 102

基本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来自一份研究报告。2019年4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了持续至今的涟漪。《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或将耗尽。

报告发布一周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迅速回应:“通过一系列应对措施,能够保证长期按时足额发放”。六年过去了,这个看似矛盾的局面——预测中的“耗尽”与官方承诺的“保证发放”——依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01 预测的背后:一个数字引发的全民焦虑

社科院报告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危机路线图:2019年养老金当期结余为1062.9亿元,到2028年将首次出现负数(-1181.3亿元),累计结余在2027年达到6.99万亿元峰值后急速下降,2035年前后面临耗尽可能。

这一预测的底层逻辑直指中国养老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制度赡养率的恶化。2019年,每两个缴费者赡养一位离退休人员;到2050年,几乎变成1:1的负重前行。

而现实比数字更残酷:养老金体系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割裂。2019年,广东省养老金结余高达2000亿元,几乎相当于第二至第十名省份的总和,而当期收不抵支的省份已达16个。东北地区尤为艰难,2024年辽宁省养老金缺口突破700亿元。

老龄化大潮正加速这一进程。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东北地区更突破23%。当“领钱的人越来越多,交钱的人越来越少”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社科院报告中的预测数字便有了现实的重量。

02 拆解“耗尽论”:误解与真相

“养老金耗尽”这一表述本身需要拆解。耗尽的是累计结余资金池,而非养老金支付能力。当前制度下,养老金发放主要依靠当代劳动者缴纳的保险费和财政补贴,累计结余只是调节蓄水池。

国家层面已建立三层防御机制:中央财政每年提供超1万亿元补贴,占基金总收入35%;全国社保战略储备基金规模超2.6万亿元;更重要的是340万亿元国资储备——仅划转1%即可支付全国退休人员半年养老金。

制度革新同样在发力。2023年中央养老金调剂规模达2716亿元,实现“南金北调”的区域平衡;2025年将全面落地延迟退休政策,男性退休年龄延至63岁,女性延至55-58岁。

这些机制共同构筑了养老金支付的“三重保障网”,解释了为何官方能承诺“保证发放”,即使面对累计结余耗尽的可能性。

03 国家行动:补窟窿的“组合拳”

面对2035年的挑战,国家已打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全国统筹实现“共济效应”。2024年,广东省向东北地区调拨1158亿元,占黑龙江养老金支出的30%。这一机制将经济活力地区的社保盈余转化为老龄化严重地区的支付能力,打破了地方各自为战的困局。

国有资本划转构筑“国家储备”。截至2025年,国有企业10%股权划入社保,形成340万亿国资储备池。这一举措将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转化为养老保障的压舱石,使代际公平有了实现路径。

养老金投资增值开辟新通道。社保基金近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达7%,2023年实现250亿元收益。截至2025年7月,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1万亿元,通过专业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制度覆盖突破传统边界。2025年,超800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体系。缴费比例降至24%(其中财政补贴30%),使非正规就业者获得平等保障。

04 普通人的防御工事:2035年时,你靠什么养老?

当国家构筑宏观防线时,个体更需要建立“养老金字塔”:

基石层:加固社保根基。

灵活就业人员及企业职工可在2030年前补缴社保,北京45岁参保者补缴后退休金每月可增加1200元。缴费基数直接影响替代率——每降低0.5个百分点,需额外补足4200元/年养老缺口。

支柱层:激活个人养老金。

2025年个人养老金账户升级:年缴存上限提至2万元,税优覆盖扩至年收入8万元以上群体。25岁起每年缴存1.2万元,按5%年收益计算,60岁可累积79.6万元,月领5726元。

增值层:商业保险锁定终身现金流。

养老年金险锁定3%-4%复利收益,30岁女性年交10万连缴5年,55岁起年领3.7-3.8万元直至终身。但需警惕条款陷阱——有案例显示,18年缴费的成长基金险最终仅兑现本金70%。

缓冲层:资产配置公式。

理想养老储备 = (退休年支出 - 社保养老金) × 养老年限 × 1.2(安全系数)。建议采用“20%应急资金+30%稳健投资+50%安全资产”的配比结构,国债、特定养老储蓄(利率3%-3.8%)构成防御核心。

05 关键窗口期:2025新规下的行动指南

历史性变革正在发生:

养老金并轨收官。2024年10月起,体制内外采用统一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 = 省平均工资 × (1+本人缴费指数)÷2 × 缴费年限×1%。但差距仍存——机关单位普遍按100%工资实缴,民营企业多按60%基数缴纳,导致月待遇差1500-2000元。

21连涨的结构性调整。2025年养老金上调2%,但工龄单价突破2.8元/年,缴费满30年者可多领84元;高龄补贴翻倍,80岁以上月增120元。工龄超过30年的企业退休人员实际涨幅超6%。

户籍枷锁断裂。凭居住证即可在工作地参保,成都外卖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费,退休待遇与本地职工持平。跨省缴费年限自动累计,建筑工在三个省份各缴4年即满足12年缴费记录。

45岁以上群体迎来最后政策窗口:2025-2027年开放一次性补缴通道,山东允许最高补缴15年;返乡创业者可将城镇缴费年限转入新型农业主体账户。

2035年的倒计时仍在继续,但路径已逐渐清晰。养老问题从来不只是资金池的算术题,而是代际契约的延续与创新。国资划转让全民共享发展红利,个人账户赋予个体更多掌控权。

当我们问“拿什么补这个‘大窟窿’”时,答案不仅在340万亿国资储备池或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复利增长,更在制度变革的勇气与个体责任的觉醒。养老的本质,终究是今天的自己与未来自己的契约——国家构建安全网,而我们编织自己的网。

爱电竞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