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超级工程,耗资3.4个三峡,高层想做什么?

2025-07-29 10:31:06 146

为什么现在开建?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这项超级工程,将耗资1.2万亿元,至2035年全部建完。

墨脱水电站,在2007年首次纳入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启动地质专题研究。所以算起来,这项超级工程的相关科研论证,至少已经历时16年之久。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做过地质调查,并初步确认此地水能潜力巨大,到了1980年代,已有科学家提出在这里建大型水电站的设想,并确认该段50公里内的天然落差可达2000米,理论装机容量超70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工程的3倍以上。

既然那么早就有了设想,为何直到2009年才启动专题研究,又为何2025年的今天才动工建设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施工技术难度太大。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能潜力确实巨大,但要真正接住老天爷给的恩赐,需要突破两项关键技术,一是特高压输电技术,否则,发了电也运送不出来,二是开凿隧道的盾构机技术,否则,挖不动喜马拉雅山脉坚硬的岩石。

而特高压输电技术、国产盾构机,都是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这也和2009年启动墨脱水电工程专题研究的时间基本吻合。所以说,技术才是核心障碍,技术突破了,才谈得上研究和建设。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我国西藏日喀则仲巴县杰马央宗冰川,该冰川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冰川融水形成网状河流,汇集成马泉河,即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其下游绕行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最高峰南迦巴瓦峰,从而形成了一个近180°的马蹄形急转弯,也就是俗称的“大拐弯”。

拐过这个大弯后,大江继续往前奔腾,最终从我国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巴昔卡村流出国境,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到了国外后,它的名字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

从目前已知的工程规划来看,耗资1.2万亿元的墨脱水电工程,采取的是“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即在“大拐弯”这个地方,将天然河道缩短为50公里的直线隧洞,集中利用2230米天然落差,入口在海拔2880米的米林县派镇,出口在海拔650米的墨脱县背崩乡,建5个低坝取水闸,无大型水库,水流最终回归原河道。

为什么要这么建呢?有几个好处:

一是没有大水库,可避免淹没墨脱县等聚居区及周围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也可大大降低对原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是五个低坝,意味着将总落差分成了5级,每个级的坝高可低于500米,这比建单一的超2000米水坝的风险小多了。

三是因为工程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而新建的隧洞深埋山体,抗震能力优于地表大坝,可抵御8.5级强震。

四是由于不会淹没居民区,也就意味着能降低移民安置成本,从而缩短资金回收周期,而且由于5级电站分段建设,首台机组可提前5年投入使用,即预计2030年就可发电、产生效益,从而再次降低成本。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引发水资源国际争端。

雅鲁藏布江,不像长江,是一条最终要流经国外的河流。过去,听说我们要在雅鲁藏布江建大型水电站,印度某些政客一直炒作,说“中国控水”,将河道作为政治工具。

尽管,我们凭当前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不用理会印度的胡搅蛮缠。

不过按国际惯例,建水坝所减少的出境水量最好要低于10%。如果在雅鲁藏布江用建三峡水坝的方式建水电站,减少的出境水量可能会达到12%-15%,这就容易引发国际争议。但如果采取现有的“隧洞引水+低坝调节”的方式,所减少的出境水量不会超过3%,大大低于10%的安全阈值。

这或许也是为何,最近我们官宣开工建设这项超级工程后,印度那边没怎么吱声,不再像过去那样呱噪了——当然也有少量政客继续炒作。因为一切合规合理,谁也说不着什么。

将创造百万工作岗位

与宣布墨脱水电站开工的同时,一个叫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的央企也随之成立。

这很不寻常。从国资委公告的新的直属央企名单可知,雅江集团紧随三峡集团排在第22位,比南水北调公司和中国商飞的排名还要高,后两者分别排在49位、53位。

国资委直属的央企,一共99家(包括新列入的雅江集团),分两个级别,正局级和副部级,前53位属副部级、后46位为正局级。排22位的雅江集团,妥妥的副部级单位,可见规格之高。

我们再看这次开工仪式,总理亲自到场,这在历史上也相当罕见。过去,大型水利工程开工,中央首脑出席的,只有两次,一次是1993年开工的三峡工程,一次是2002年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

再对比下投资规模。这次墨脱水电工程,总投资为1.2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约1700亿。这是中国首次总投资预算过万亿的基建项目,也是全球第一个投资规模超1500亿美元以上的单一基建项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相较而言,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总投资约725.1亿元,最难修建、预计2030年全线贯通的川藏铁路,总投资预算为3722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实际总投资为3500亿元,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500亿元。

所以算下来,墨脱水电工程的预算,相当于3.4个三峡工程。什么叫超级工程,这就是。

不过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包括《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并未大张旗鼓宣传,只简单播发了相关新闻,《新闻联播》只用了1分15秒时长,《人民日报》都没发头条,只放在头版第二栏第二条,一共314字。

为什么如此低调呢?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是我国经济正在从基建投资拉动时代,转型至消费和高质量投资并重的“双轮驱动”时代。

“基建狂魔”这个称号不是不需要了,而是相对以前来说,没那么狂热地追求这点,现在,顶层设计更看重增强国内相对虚弱的消费潜力,让老百姓得到更为直接的好处。

向“内需”要发展,也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美日等国在城镇化率达到70%后,大基建一般也会退潮。原因,是大基建投资有上限,多了,再砸钱下去,收益边际曲线递减,直至为零,乃至为负。

有数据显示,2011年前,国内每新增1单位基建投资可拉动0.5单位GDP,但2015年后降至接近0,2024年每亿元基建投资对GDP的拉动较2010年下降62%。

与此同时,盲目追高大基建投资,也让地方债务迅速攀升,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超94万亿元,青海、吉林等省份,债务规模已经是财政收入的8倍,这倒逼中央一度叫停了12个中西部省份新基建项目。

而为了推动国内消费,2025年,国务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出30项措施,被外媒称为“中国最全面消费刺激政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经济工作首位任务,提出“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当然,转向内需,也不是说完全就丢掉基建投资,高质量的基建投资还是在增长的。比如,2024年,我国水利投资增长37.9%,5G基站突破了400万个,特高压、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占比也在提升。

墨脱水电工程,在经济转向“内需作为经济主动力”的大背景下,尽管不会大张旗鼓做宣传,但毫无疑问属于高质量基建投资。

尤其当前经济转型阵痛期,老百姓不敢花钱,消费低迷,银行的钱贷不出去。此时,中央政府加大优质基建投资,可有效补足内需亏欠,不仅本身可拉动需求乘数效应,也向外界释放了政府主动花钱创造需求的明确信号。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也都出现过类似加大基建投资的操作,所以墨脱水电工程此时宣布开建并不意外。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起到的也是类似的作用。

具体到1.2万亿投资的墨脱水电工程,有专家估算过,每年可创造20万+直接岗位,涵盖施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等,占西藏当前就业人口的12%,拉动水泥、民爆、物流、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间接创造80万-100万个岗位,配套交通基建,如川藏铁路、G219公路扩建,也将新增5万-8万个岗位,长期运维需要超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这项超级工程,预计为西藏居民年均收入带来30%以上的增长,为西藏财政年增收入200亿元,直接释放160亿-240亿元/年的本地消费,配套开发峡谷观光、科普研学,也将让西藏文旅收入年增40%。

而预计留存在当地的“低价电”——每年大约为整个水电工程发电总量的1%,即30亿度,这也将吸引像电解铝、大数据中心之类的“吃电大户”入驻,预计形成500亿元级产业集群。所以未来,林芝市、墨脱县,极有可能成为西藏新的经济中心。

战略价值

很多人提到,墨脱水电工程,因为装机容量为7000万千瓦,投产后,势必让中国的清洁能源再上一个台阶。这个说法,应该说也没什么错。

不过,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实际只相当于目前全国电力总装机量的2%不到。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6月23日发布的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5月,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已经达到36.1亿千瓦,比全球第二至第六名——包括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德国的总和,还要多1亿千瓦时,占全球1/3左右,即使算人均,也追平了发达国家。

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傲视全球的“电力帝国”。

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8亿千瓦,相当于再造了48个三峡工程,2025年1-5月,同比增长了56.9%,大约增长了1.5个日本总量。风电装机容量为5.7亿千瓦,2025年1-5月,同比增长了23.1%。

相较而言,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只有4.4亿千瓦,2025年1-5月,仅增长3%。所以无论规模、增速,水电都已远远落后于风电、太阳能。换句话说,水电对我们国家清洁能源转型的贡献度,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

所以即使新增一个墨脱水电工程,官方也显得“云淡风轻”,其装机容量虽为三峡三倍,但相对于1998年的三峡而言,今天的墨脱水电工程,也只能算是为“电力帝国”锦上添花。

因此,如果仅仅只看到墨脱水电工程在清洁能源转型上的贡献,那就远远低估这项超级工程了,它更为重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能源转型方面,而在于它的地缘政治方面的辐射能力。

首先是对西藏当地的影响。众所周知,西藏这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政治稳定反而更为重要。

过去,内地对西藏的援助,主要以拉萨为核心,再向其他地区辐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但墨脱水电工程将彻底改变这一格局,有可能在西藏再造一个中心点,这样一来,西藏,将进入双核心时代,拉萨偏重政治、文化,林芝、墨脱偏重经济。如此,西藏当然也就会更加稳定。而且,林芝这个核心点,低价电吸引过来的高新产业,将大大增强它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未来的西藏,或也将减少外来援助。

除了对西藏本地的影响外,墨脱水电工程更重大的一项地缘价值,是对印度这一不安定邻国的“维稳”功能。

众所周知,我们跟印度,一直在藏南这片有所谓的边界争议,过去,印度没少在这挑事,两国甚至因此多次爆发冲突。而墨脱所在地方,正是藏南核心地域。

藏南问题到底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国际上著名的“搅屎棍”——英国。

话说19世纪英国控制印度后,为了遏制沙俄南下,并镇压印度当地的反殖民力量,脑洞大开,想要在西藏建一个所谓的“缓冲国”。

1914年,有个英印殖民政府的外交大臣,唆使西藏某些亲英势力搞事情,提出所谓的“西藏独立、重划汉藏边界”的方案,遭到当时袁世凯政府拒绝后,又假扮“调停人”,抛出所谓的“内外藏方案”,企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的“自治国”。

最终1914年3月,这位英印殖民政府的外交大臣,与西藏亲英势力,自导自演在中印边境划了一条新的边界线,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而英印政府这位外交大臣,就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亨利·麦克马洪爵士。

这条新的边界线,西起不丹,东至察隅,将传统的中印边界习惯线以北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藏南领土划入英属印度,包括达旺、门隅和珞隅等关键地区,其中也包括原墨脱县大部分地区。

这条破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来不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全盘接受英国殖民遗产,自此也就和我们一直争抢这片本来就不属于印度的领土。

尽管,自1962年开始,印度因为这事,屡屡在军事上被我们揍得鼻青脸肿,但它还是不死心,至今,印度依然实际控制着藏南。

2017-2024年,我国民政部四次公布了藏南地区标准化地名,2023年新版地图重申藏南主权。这让印度很是恐慌,各种抗议。

早在1987年,印度就在藏南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在实际控制区推动“印度化”。这对我们来说很不利。

此时,位处藏南的墨脱县就很关键了。墨脱2013年才通公路,是中国最后一个不同路的县,现在忙得要买门票才能进去。

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文化,与西藏其他地区的文化紧密相连,与印度推动的“印度化”,格格不入。因此,墨脱,也就作为中国在藏南的战略楔子,一直抵抗着印度的袭扰。

如今,随着墨脱水电工程的推进,未来这儿经济发展起来,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驻军维系实控,以点带面辐射藏南,最终,起到维护整个西藏地区安定稳定的作用。

顺便说下,很多人像许多没有常识的印度政客一样,认为墨脱水电工程,等于在雅鲁藏布江设置了五个水龙头,然后就能随意开关、卡印度的脖子。

其实这是臆想,也跟我们建超级水电工程的战略意图不符,1.2万亿预算的超级工程不是这么用的。

我们前面说了,墨脱本来就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出境口实际也是藏南,真要把水电站政治化了,岂不是会损害藏南同胞的利益?当然,最关键的,是小于3%的水电站用水量,也不会对河道出境水量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印度某些政客之所以喜欢炒作“断水”话题,核心原因,是印度自己就是这么没品的国家。

2025年4月,印度以克什米尔恐袭事件为由,关闭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等关键水闸,导致巴基斯坦境内河流流量骤降90%以上。2025年6-7月,印度又在强降雨期间突然开启萨拉尔大坝泄洪闸,未提前通知巴基斯坦,导致下游遭遇洪水冲击,旁遮普省多地受灾。

印度以水权为杠杆,企图迫使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主权争议上让步。这种做法,毫无大国风范,遭殃的是当地平民。将自然水道政治化,也是莫迪政府无能狂怒的一种表现。

当印度以断水作政治胁迫时,中国水电工程师正在雅鲁藏布江调试流量传感器,而且,会将获得的相关数据及时共享给周边国家。这点,就连印度人自己也不得不说声感谢。

中国拥有使用江河力量的古老智慧和传统,非常清楚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驯服水流,而在于理解每一滴水中蕴含的天地节律。驯服水能是为接受自然的馈赠,而非勒索他国命运。旧世纪“水霸权”,早就不在我们的“武器库”了。所谓“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墨脱水电工程的理想,不在于狭隘的政客利益,而在星辰大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

爱电竞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